礼,刻石纪事于平远台而还。
等戚继光回到浙江后,新来的倭寇日益增多,并围困兴化城达一月之久。正碰上刘显派士卒八人携带文书入城,士卒衣服上刺有“天兵”二字。倭寇杀死这八名官兵,穿上他们的衣服,欺骗守将入城,夜晚破门迎接倭寇。副使翁时器、参将毕高逃走,通判奚世亭代理政事,被倭寇杀害,兴化城被焚烧抢劫一空。倭寇在此滞留两月,又攻破平海卫,并以此为据点。开始,兴化告急时,皇帝已任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为副总兵。兴化城失陷后,刘显士卒较少,守在城下而不敢攻击。俞大猷也不想进攻,想调兵合围困住敌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戚继光率浙江兵赶到。于是巡抚谭纶命令戚继光为中锋,刘显居左,俞大猷居右,合力攻击倭寇于平海。戚继光率先突破,左右军相继跟上,杀死倭寇二千二百人,放还被掠夺的百姓三千人。谭纶向朝廷报功,戚继光功居榜首,刘显、俞大猷次之。嘉靖帝为此在郊庙行告谢之礼,大张旗鼓地给功臣颁奖。戚继光先因平定横屿倭寇之功,升为署理都督佥事,至此又升为都督同知,世代荫庇千户之职,于是取代俞大猷为总兵官。
次年二月,倭寇余党又纠集新来倭寇一万多人,围困仙游三日,戚继光在城下击败倭寇,又追击倭寇于王仓坪,斩杀倭寇数百名,倭寇多坠落峡谷而死,剩下的数千人逃奔到漳浦蔡丕岭。戚继光分兵五路,身带短兵刃爬崖而上,俘虏、杀死倭寇几百人,倭寇残余于是掠夺渔舟船逃往海外。很久之后,倭寇从浙江进犯福宁,戚继光督率参将李超等击败倭寇,乘胜追歼永宁倭寇,杀倭三百多人。不久与大猷在南澳击败吴平,并征讨不肯降服的吴平余部。
戚继光统兵号令严肃,赏罚分明,言之有信,士卒莫不为其冲锋陷阵,他与俞大猷均为名将,操行虽不及俞大猷,但果敢刚毅超过俞大猷。大猷老成持重稳健,戚继光则如飙风闪电迅捷威猛,多次摧毁强倭,其名气更在俞大猷之上。
隆庆初年,因蓟州镇屡有边患,给事中吴时来请召俞大猷、戚继光专门训练边兵。兵部讨论结果是仅用戚继光,于是召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正逢谭纶在辽、蓟督兵,为此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求委托戚继光训练。皇帝同意。隆庆二年(1568)五月,任命戚继光以都督同知职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宜,总兵官以下均受其节制。戚继光到蓟州后上疏:
“蓟门之兵,名义上众多而实际上不足,为何如此说呢?原因有七条:驻屯军人不习兵事,而好微末之技,壮健的兵卒为将帅役使差遣,只有老弱的兵卒在部队充数,这是第一;边寨曲折漫长,却极少设立通邮机构,使臣宾客来往不断,每天迎接不暇,参将、游击成为驿使,营房关垒变成了驿站,此为第二;敌寇来犯,而调遣无方,长途奔赴,人马两伤,为第三;防守边塞的士卒缺乏严明的约束,行伍不整,为第四;作战中骑兵不用马,反而徒步,这是第五;家兵气盛而军心离散,这是第六;树立边寨障碍而不选择轻重缓急,防备地点众多而使兵力分散,这是第七。这七条弊害不除,边备怎能完好。
“并且还有士卒不训练的六条过失,虽然训练但无益处的弊端又有四条。什么叫不训练?边寨所依赖的是兵卒,兵卒所依赖的是将帅;现今恩威号令不能让人心服,营规条例不能使其齐心协力,无论舒缓还是急促都难以驱使,这是第一;拥有火器而不知道使用,这是第二;对当地百姓放弃训练,这是第三;从各镇调来充实边防的兵卒,以自己非当地卫所统辖,漫无纪律,这是第四;偏师民兵超过四万人,且人各一心,这是第五;练兵的要务首先在于练将。眼下注意武举考试,多种途径的选择荐举与此类似,但这是选将,并非练将之道,这是第六。何谓虽练无益呢?现今一营兵卒,作为炮手的常有十人。不知兵法中各种兵器交互使用,应当以长卫短,短以救长,这是第一;三军的士卒各有擅长之技,战鼓军旗等,都应有所准备,现今都弃置不用,这是第二。拉弓射箭的功力不能比敌人更强,而想以此取胜,这是第三。教练之法,各有渊源系统。外表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当今训练全无实在内容,这是第四。
“臣又听说兵形如水,水随地而流动,用兵要根据不同的地形环境而决定取胜的战法。蓟州的地形有三种,广阔的平原田野,是内地百里以南的地形。险阻平易参半,是内地靠近边塞的地形。山谷狭隘,树大林深,是边塞之外的地形。敌人进入平原,利于车战。在靠近边关的内地长于马战。在边关之外,宜于步战。三者交互使用,才可能获得战争胜利的主动权。现今边兵只练习骑马,不熟悉山战、林战、狭谷之战的阵法,这只有浙江兵能做得到。请还给我浙东杀手、炮手各三千名,再募西北壮士,配备充足的骑兵部队五支,步兵十支,听我专门训练,军中所需诸物,随时供应,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又说“:我的官职为初设,诸位将官视作多余的职位,我如何从容行事呢?”
戚继光的奏章下到兵部,皇上说蓟镇既然有总兵,又设总理,事务之权分割,诸位将官多作观望状,应召还总兵郭琥,专门任用戚继光。于是任命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而浙江兵停止北调。考录平定吴平的功劳,戚继光升任右都督。敌寇侵入青山口,官军击退了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