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手笔。李斯曾书刻秦望纪功石,说:我死后五百三十年,当有一人代替我的手迹。李斯知道大篆的精微,才晓得怎样将它改造成小篆,著有《苍颉篇》七章。虽然,古代帝王都研究文字,最终还是用文字的使用取代了对文字的研究,这样,对文字的研究与改造也渐渐淡薄了。上古时期三皇结绳记事,中古时期五帝画形为书,下古时期三王肉刑。这些,都让李斯在改造文字时作比较、参考。古文字是上古时期的文字。大篆是中古时期的文字。小篆是下古时期的文字。三古时期的文字是实。草隶是华。将文字的华美发展到极至的是晋时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而精心研究、深入探讨得文字的实质与精髓的,是史籀与李斯。始皇帝用和氏璧琢成帝王之印--玉玺,命令李斯刻石为文记载这件事情。今天尚在的泰山、峄山以及秦望等碑,都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也成为了传世的国宝,百世后人书法的楷模。李斯小篆字形出神入化,大篆结构精妙无比。李斯的书法可以说是历代书法的魁首,却不容易学习、仿效。
萧何
前汉时的萧何擅长书写大篆。前殿建成后,慎思了三个月,为的是给它题书匾额。书成后,来观看题书的人如流水。萧何是使用秃笔题写的匾额。
蔡邕
后汉蔡邕字伯喈,陈留人,身材高大伟岸,相貌英俊不凡,而且非常孝顺,知识渊博。既能绘画又通晓音律。天文术数无所不通,而且写一笔好字。他的篆书、隶书,可称得上是绝世之作。蔡邕尤其善于书写八分字,字形结构多变化,深得其中的灵妙。古往今来,没有人能超过他。蔡邕又创造了飞白字体,精妙绝伦。他书写的八分飞白出神入化,大、小篆书达到神妙的境界。蔡邕有个女儿叫蔡琰,很是贤慧,也会书法。蔡邕去嵩山学习书法,在一个石室里得到素书一部,八角放光,用篆书记载着李斯、史籀书法用笔的态式、构造。蔡邕得到这部书后,高兴得一天没吃饭,大喊大叫,象面对着许多人似的。蔡邕将这部书研读了三年,深得书中的精奥,使他的书法达到极高的造诣。蔡邕亲手书写《五经》,放在太学中,去观赏的人象集市上的人一样多。蔡邕的书法,风骨不凡,气韻灵动,超凡脱俗,是神妙的艺术品。
崔瑗
崔瑗字子玉,安平人。他曾祖叫崔蒙,父亲叫崔骃。崔瑗为官一直升任到济北的宰相。他写的文章举世闻名。尤其写一手好草书。崔瑗的草书师于杜度,笔划精微,善于变化,象金子经过百炼,如美玉丽姿天成,造诣超过他的老师杜度,只是过于追求媚俗,有些浮华。袁昂说:崔瑗的书法象高峰阻日、孤松一枝,鹤立群峰之首。王隐称崔瑗为草贤,说他章草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小篆臻于妙境极至。
张芝
张芝字伯英,生性就热爱书法。他家里做衣服用的布帛,都先用来练习书法然后再蒸蒸洗染。张芝擅长写隶书,尤其擅长写章草。韦仲将称他为草圣,说崔肉张骨称赞张芝草书风骨的不凡。张芝书写章草已达极至,出神入化。他急着写章草时可以一笔书个章字。他的隶书也功夫到家,达到神妙的程度。张芝的书法,如同汉武帝爱好道家,已达到空灵欲仙的程度。
张昶
张昶字文舒,是张芝的三弟。官任黄门侍郎,尤其擅长书写章草。他书法的风格跟张芝相近,当时人称他为亚圣。张昶章草和八分的功夫已达神妙的境界。他还能书隶书。
刘德升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人,汉末桓帝、灵帝时代,因创造行书字体而闻名。虽然是刚刚开始创造的一种字体,也很漂亮。书法风流婉约,是当时仅有的一家。胡昭、钟繇的书法,都师法于刘德升。世上人说:钟繇善行狎书,就是这个缘故。而胡书字体肥,钟书字体瘦,他们都从刘德升的书法里汲取了长处。
师宜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