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丈,诞危惧,诫子孙,绝此楷法。(出《书法录》)
译文
古文 大篆 籀文 小篆 八分 隶书 章草 行书 飞白 草书 汲冢书
李斯 萧何 蔡邕 崔瑗 张芝 张昶 刘德升 师宜官 梁鹄 左伯 胡昭 钟繇
钟会 韦诞
古文
按:上古文字,是黄帝的史官苍颉创造的。苍颉头上长着四只眼睛,能通神明。抬头可以观看到奎星环曲的形状,俯身可以察看到龟甲上的纹理、鸟走过的足迹。他广泛地采集世上众生的图象,美纹,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创造出来了文字,被后人称作上古文字。《孝经》援引《神契》上的记载说:奎星掌管文字辞章,苍颉模仿各种图象才创造出来文字。
大篆
按:大篆,相传是周宣王的太史官籀创造出来的。有人说:太史官籀(按:周时史官在殿柱下面侍立,因称柱下史。)首次改变上古文,字,有同有异,被称为篆。篆,传的意思。传播它的道理、规律,可以推及到无穷无尽的事物中去。甄酆审定六书,第三就是篆书。八体书法,第一就是大篆。又见《汉-艺文志》、《史籀》十五篇,都是这么解释的。根据这些、官府统一制定成册,用它来教授人,称为《史书》,一共收进去九千字。
籀文
籀文,相传是周朝的太史官史籀创造的。与古文、大篆小有差异。后来的人用史籀的名字称呼它,就叫它籀文。《七略》上记载说:《史籀》,周朝时候史官教学儿童的书,与在孔子家墙壁夹层内发现的古文字体不一样。甄酆审定六书时,第二种叫奇字的,就是籀文。
小篆
小篆,是秦国的丞相李斯创造的。李斯在大篆、籀文的基础上,对原有文字进行了改造,增补。或增或减,或保留相同的,或将它有所变化,创作出一种新型的文字,叫小篆,又叫秦篆。
八分
按:八分,是秦朝时上谷人王次仲创造的。王愔说:王次仲在古文字的范围内,改造字形,去掉难写难识的笔划波势而成。汉章帝建初年间,又将隶草改作楷书,字形八分见方,称为标准楷书。始皇帝得到王次仲改革后的文字,见其字形简略,紧急时用它来书写,很是方便。特别高兴。派使臣召见王次仲,三次召见王次仲都不到。始皇帝大怒,命手下人将王次仲逮捕,用槛车押到咸阳。途中,王次仲化作一只大鸟展翅飞去。
隶书
按:隶书,是秦时下邽人程邈所创造。程邈,字元岑,起初任县令,获罪,始皇帝将他囚禁在云阳监狱中。程邈在狱中集中精力,花费十年的时间研究文字。他将小篆字形由圆缩成狭方,创造出隶书三千字,上奏始皇帝。始皇认为改造的比较好,起用程邈为御史。又因为当时的秦国奏事烦多,篆书难写而改用隶书。因程邈坐过牢狱,故此称他创作的这种文字叫隶书。
章草
按:章草,是汉朝黄门令史史游创造的。卫恒、李诞说:汉初就有草书,不知道首创的人是谁?萧子良说:章草,是汉齐相杜操,首先改用藁法书写的。萧子良的这种说法不正确。王愔说:汉元帝时,黄门令史史游一次书写的一篇紧急的奏章,不按隶书一笔一划的方体书写,而是急促草率地写出来。汉朝人性情简惰,于是章草这种书法渐渐流行起来。
行书
按:行书,是后汉隶川刘德升创造的。行书即正楷稍稍有些变化,着眼在简便容易。这种书法出来后,人们相互传递,很快流行开了。王愔说:晋朝以来,习练书法的人多数以行书闻名。钟元常就擅长行书。后来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同时达到行书的极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