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章liu金岁月(4/4)

井盐和海盐生产旺盛,各式技术量不高的机械如风起云涌的出现,很多甚至没有经过李亦奇的提示而被造出来。

生产上的大发展,无疑促进了商业的长足进步,由于帝国已经统一,又实施大市场、小政府的方针,各地官员不怎么要负担经济发展的压力(他们可以引导,但是没有具体指标要求),所以没有什么保护主义,产品行销各地,物流畅通无阻,轻易地实施成功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外贸上,帝国的大帆船,趁着季风,大量出口陶瓷、茶叶、丝绸、烧酒、精铁、钢材、锡块铅蕊,金银首饰珠宝、工艺品、钟表、纸张、砂糖、皮毛各式各样的商品源源不断顺着海上丝绸之路运向南洋、身毒(印度),西亚和罗马,尤其在青武五年之后,更新式的蒸汽机 风帆混合动力的船只投入使用,对季风的依赖大大减缓,速度也更快,帝国的空前发达造船业,制作出更大更快的船只,从西亚到元帝国,百分之九十的船只挂着青龙旗,来回穿梭,把物资运出去,送进来。

除了海路,还经过陆上丝绸之路运向西域、中亚乃至罗马。运回来的最主要是黄金、白银、香料和宝石的原石,一船船的黄金白银从海外运回来,基本上,帝国出口的物资是成品,运回来的是原料,帝国制作的商品畅销任何能够到达的角落,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外国人争相以使用中国精美的商品为荣。

截止青武八年底,帝国共有三千八百万人,之所以这么多(元魏合并时粗粗清点过有二千七百万人口),一来当时帝国官府人手缺乏,很多地方没有点到;逃避战乱、躲在深山老林的百姓陆续出来;以前归附大族,不算人头的百姓,因为皇帝的敕令而得到人身的自由,接着是北方战事结束后,帝国新一轮的“婴儿潮”再度涌现,人口不断增加。

人口的增加,令帝国的工业、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得到了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帝国的农业异常发达,不需要这么多农业劳动力,帝国在适合种地的地方授田时侯持谨慎态度,比较少批出新地皮,加上帝国实施长子继承田地制,那么没有田地的精壮就来到城市谋生。

有着完备的教育体系,很快就能培养出合格的劳动力,各种机械的应用,连妇女也参加入生产中,无数的商品被生产出来。

数额巨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供应国外,大部分都被国内消费掉了,由于国家有统一的规划,把各种经济情况通报全国,避免了生产力的浪费,也避免了经济危机。

我们说起中国人,就说中国人勤劳俭朴,勤劳当然不假,俭朴对于个人来说或者是个美德,但对于社会生产力却是毫无益处。

之所以俭朴,一来生产力低下,没有过多的商品消费;二来对前景的不确定性,收入低,医疗、教育、房子、饮食、用具是能省就省,留下金钱,好应付日后的不时之需。

皇帝采取扩大社会保险和福利设施的有力措施,帝国社会保险和福利支出,和军费开支是政府支出的二大明星,元帝国的合法居民,医疗是免费的、教育不用交钱,孩子们每天一瓶牛奶和中午餐是免费的,很多地方,妇女生育时医葯费当然不用交,还免费供应三餐,保持她能为帝国生下健康的小子民,建房用的土地是免费的,成年人失业时吃到的救济粮,除了大米,甚至还有牛肉饼和水果,如此解决了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

帝国强大的军队,清廉高效的官府,给予子民以巨大的消费信心,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还用想着什么呢,尽情地跳吧、唱吧、吃吧、玩吧、用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