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
“岂有此理!本王看有些人乌纱帽戴久了,怕是长了霉吧!”王钰一时动怒。厉声喝道。
汪思继吓了一跳,赶紧问道:“王上。是不是马上逮捕此人?”
“逮捕?凭什么逮捕?”王钰反问道。大宋开国,赵匡胤是军人出身,所以采取了扬文抑武的国策。善待文人。规定“凡士大夫皆有上书言事之权力”“不因言而杀士大夫”
士大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地阶层。并不是说当了官的人才叫士大夫,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也是士大夫。宋太祖定下这个规矩,也就是说,凡是读书人,不管你是当官地,还是没当官的,你都有资格向朝廷,向皇帝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不管你是反对也好,支持也罢。即使是你地意见触怒了皇帝,他也不能杀你的头,最多把你流放充军。
这个政策是很好的,因为它可以促成开明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统治者的“兼听则明”所以王钰掌权以后,继续推行这条政策,甚至还把它具体化。比如王钰规定,凡是取得了进京赶考资格的读书人,你的来往旅费,伙食,都由朝廷出钱。可后来,王钰增加武举的名额,削减文进士地名额招致了小部分人的反对,就小小的得罪了文人一把。
此时,汪大人提出逮捕这篇文章的作者,王钰马上否决。并不是他怕得罪文人,而是因为文人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而且处在宋代这样一个特殊地时期,它的影响力是很大地。比如写这篇文章的人,如果官方抓了他,后面引起的连锁反应,恐怕是难以想像地。
况且,马背上打天下,不能马背上坐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靠抓人杀人,就能搞出一个盛世的。要让读书人说话,哪怕他的话不好听。
再说,这件事情上,重要的不是写这篇文章的人,而是把这个消息泄露给作者的人,他才是用心险恶,会不会是赵?
“这件事情你们开封府不要插手,本王自有主张。”王钰沉思之后,作出决定。
第二天,王钰马上请皇帝的老师,太子太傅闻焕章亲自出面,去劝劝他这位学生,告诉他,写文章可以,批评朝廷也可以,但现在这个时候实在不恰当,希望他收敛一些。
可谁知道,闻焕章这样一个当代鸿儒,又是那位仁兄的恩师。到了自己学生的府上,反被他奚落一顿,冷嘲热讽的批评他作了高官,就没有了读书人的骨气,只会趋炎附势,溜须拍马,还说担心这样一个太子太傅,能不能教出一个好皇帝。
后来发生的事情,就更让王钰头疼了。中秋节之后,好几篇文章在社会上流传,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迁都一事而发。百姓口耳相传,议论纷纷。
在古代,没有“媒体”这种说法,社会上的舆论,其实就是跟着几根笔杆子在转。读书人写的文章,说的话,就是舆论。
而舆论往往能左右百姓的意见,因为老百姓里,读书识字的少,容易被人误
如这件事情上,几个有名气的文人,写几篇文章流传迁都不好,老百姓就信了,就开始议论了,甚至有人开始抨击朝政了。好在王钰威望太高,还没有人敢把矛头对准他,只是说圣上和王上身边出了奸臣,想搞乱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