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足有百万之
离心离德,各自打算,绝大多数都投降了清朝。明遍地,然而关键是怎么发现和使用他们。同样是一批人,在崇祯皇帝手里是亡国之臣;在李自成手里是阿谀奉承之臣;在多尔衮手里却成了开国之臣。那些在明朝各个“碌碌无为”的大臣们到了清朝之后,一个个都焕发了崭新的青春。在与自己同胞作战的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勇气、谋略和聪明才智,真令人叹为观止。真正打下汉族天下地是汉族人。这的确是万分可悲的一个结局。然而此时,不论吴三桂,多尔衮,还是满人、汉人,谁也不能预料到结局会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吧?
有人说得刻薄:历史这个女人只对合格的领袖敞开怀抱。不合格者是为优胜者扫平道路的。如果把甲申年发生的一切看作是一场历史的交媾的话,那么不妨可以这样比喻:崇祯把房间打扫干净,李自成把床铺好,张献忠替人家宽衣解带。最后多尔衮兴冲冲地云雨巫山。
想着想着。我在胸中喟叹一声。道:“吴三桂这种打算果然好,只可惜他现在困守孤城,既无援兵,又无粮饷接济,而兵力又不如大顺军强大,所以在谈判桌前已经注定了劣势。王爷应趁此时机,迫使吴三桂降顺大清。献出山海关。山海关一下,我军必如开闸而出地洪水巨流,奔涌南下,华北土地,宽广平坦,最适合八旗铁骑在野外驰骋作战,此乃千载难逢地时机,王爷万万不可迟疑耽误。”
多尔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赞许地目光望着我。“我这就去召集所有王公贝勒,统军大将们商议,相信结果应该很快出来的。”
我点了点头。看着他的背影在帐门口消失。心中不知道是怅然多一些,还是感慨更多,思绪间潮涌澎湃——大丈夫功成名就,正在此时。眼下的多尔,究竟是重任在肩的压力多一些,还是成就大业的漏*点更多呢?
缓步走到帐门前,我抬头仰望着在春风中猎猎作响的旗帜,默默道:“但愿所得如所求。”
由于这次会议是商议极为重要地紧急军情,由于我提前吩咐下去,因此等多尔衮进入中军大帐时,这附近驻扎着的王公大臣们均是匆忙赶到,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喘着粗气。由于多尔衮一向军令严厉,任何人不得在中军行辕里驰马直入,所以从其他营地赶来的大臣们,纷纷在营门口下马,快步穿过一座座营帐,气喘吁吁地进入大帐,生怕迟到而被治个慢军之罪。
没多久,前往吴三桂所派使者那里询问完毕的范文程已经返回,在内帐里单独和多尔衮汇报了一阵,两人方才一前一后地出了内帐。多尔在铺着厚厚毡垫的椅子上坐下,将书信递给了范文程“范大人,你就把这封吴三桂刚刚送过来的书信内容念给大家听听吧!”
“是。”范文程恭恭敬敬地答道,然后展开书信,清了一下喉咙,字句清晰地将整篇内容当着在座所有人的面读了一遍。
很快,在座地众人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等看着时机差不多了,多尔衮轻咳一声,顿时所有人都马上停止了交谈,转过脸来看着摄政王究竟有何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