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译者序(2/2)

在亨利-米勒自由驰骋的神世界里,不时两位德国哲学家的刻影响。亨利-米勒在本书开谈到不愿意离开母亲温,这同尼采用来说明他思想的那个古希腊神话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世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不要降生,一旦降临人世,那么最好的东西就得不到了。亨利-米勒来到这个世上,面对一个质化的文明社会,却找不到自我,他这个文明社会盛极而衰的危机。他受施本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的影响,认为西方社会,尤其是国社会已不可救药,最终没落的命运不可逆转,所以他竭尽全力否定这个社会,否定建立任何秩序的可能,而这否定最终又变成了对他自己的肯定。但是他对自己的肯定主要是肯定自己的神世界,就是他那么多放不羁的生活,从某程度上讲,也只是为了证明他自己的反叛神,不向传统屈服,而他的自我受到文明的固的影响,所以他甚至有除去自己的念;“我生在文明当中,我接受文明十分自然——还有什么别的好呢?但可笑的是,没有一个别的人认真对待它。我是公众当中唯一真正文明化了的人。可至今没有我的位置。然而我读的书、我听的音乐使我确信,世界上还有其他像我一样的人。我不得不去墨西哥湾自溺而死,为的是有一个借,好继续这假文明的存在。我不得不像除去虱一样除去我自己鬼魂般的。”这里有尼采关于个化原则瓦解的思想,自我只有摆脱了个化原则,才能成为自由的自我,才能摆脱文明的束缚,这时候,照尼采的说法,就是由日神神转酒神神。在酒神状态中,痛苦的自我得到充分表现,包括原始的冲动、神秘的幻觉等等,同时自我也由于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狂喜。亨利-米勒在作品中竭力去达到尼采所提倡的那酒神的审状态。尼采认为最基本的酒神状态——醉是一音乐情绪,而且包冲动,于是亨利-米勒就运用音乐、以及一达达主义式的觉错来不断追求自我表现的狂喜。《南回归线》除了最初的一大分和一些以空行形式现的不规则的段落划分之外,只有两个正式的分:曲和尾声,都是借用了音乐的术语,似乎整作品是一首表现自我音乐情绪的完整乐曲。亨利-米勒的冲动是同音乐密切联系的,他最初的冲动对像就是他的钢琴女教师,那时候他才十五岁。他在作品中描写的一次次冲动构成了一狂想曲,而他的征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德化倾向的一分。他的非德化倾向是要回到原始冲动中去,是要追求狂喜,但也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

亨利-米勒在本书书首引了法国中世纪德哲学家彼得-阿伯拉尔的话来说明他写此书的。的:“我这样,为的是让你通过比较我的痛苦而发现,你的痛苦算不得一回事,至多不过小事一桩,从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压力。”

绝望的麻痹状态;写他自己童年时代在布鲁克林的那些小朋友和他后来的同事、朋友们的经历;写他在宇宙灵电报公司的有趣经历和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写他同数不清的女人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这些不过是引他内心世界的拐杖,而一旦引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散文诗就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放笔写去,任意驰骋,呈现刻的思想,原始的冲动,神秘的幻觉,复杂的受,丰富的联想。

1995年3月

译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