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二十六章 南京密使
熙熙攘攘的街dao上车水ma龙,来来往往的人群在窄小的街dao上挤来挤去,人们touding上的烈日无情的烘烤着城内城外的一切,并将所有的人都晒得满shen是汗。
武昌虽然并不是这个时代最繁华的城市,但毕竟它地chu1长江与汉江的jiao汇chu1,占尽地利之便,无论是从长江下游来的丝绸、布匹,还是从长江上游来的土产、药材,亦或是从汉江上游来的骡ma、牲畜,都必须经过这里,使得这里成为了整个长江与汉江liu域的商品jiaoliu中转站,从而为武昌的兴盛创造了前提条件。
不过,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现在的武昌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繁华,由于连年的战luan和饥荒,武昌城的商业逐渐凋敝,即使在最繁忙的季节,这里的江面上也看不到多少船只来往,只有那少数渔船还在江上飘dang,收获着不多的希望。
与平日的萧条不同,今天武昌城内的街dao上人山人海,将几条主要的街dao都堵满了。无论是男是女,无论是老是少,所有的人都向着同一个方向走去,他们兴高采烈的互相jiao谈着,并向着远chu1眺望。
人群就象是长龙一般,沿着街dao向前蜿蜒前行,几gu人群逐渐合为一gu,并最终汇向黄鹤楼附近。
对于百姓们来说,今天可是一个大日子,因为据说声名赫赫的大明楚国公林清华将在今天正式宣布成立一个新式学校,因为学校的校址就选定在黄鹤楼附近,因而人们也就放下手里的活,纷纷涌向黄鹤楼,去见识见识一下这百年难得一见的大场面,同时也想看看大明楚国公到底长得是什么一副模样。
百姓们喜huan看热闹,林清华同样也喜huan,不过,作为今天的主角,他不得不放弃站在黄鹤楼上看风景的企图,百无聊赖的与手下的幕僚们站在黄鹤楼下,等候着吉时的到来。
自从知dao有可能有名人也回到这个时代以后,林清华就立刻加快了建设的步骤,除了大规模的加qiang军队建设以外,他还加快了新式学校的建设。
林清华决定同时成立三座学校,一座陆军军官学校,一座海军军官学校,还有一座综合xing高等学府。
前几天陆军军官学校已经建好,学员们也开始上课了。由于教员人数太少,林清华不得不从各bu队中亲自挑选战斗经验丰富,而且认识字的军人,让他们来学校充当教员,虽然林清华一再降低标准,但最后也只找到了七十名勉qiang合格的教员。看着这些傻呵呵站在那里傻笑的教员们,林清华有些哭笑不得,虽然他很想亲自教导学生,但是他的事情实在是太忙了,即使有幕僚们的协助,他仍gan力不从心,因此教导陆军军校学员的众人自然就落到了这些半吊子教员们shen上了。不过,林清华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他知dao,只要给这些教员们足够的时间,他们一定能够教chu合格的学生,况且他们的实战经验丰富,如果能an照自己所编写的教材来教的话,应该没有问题,为了尽快让这些教员们熟悉教材,林清华还请了些先生教授他们,这样一来,在陆军军官学校中就形成了一zhong奇怪的现象:教员们白天到学校教学,而晚上则留在学校之中,听教书先生们或者就是林清华本人讲课。
除了陆军军官学校之外,林清华本来是打算同时建立海军军官学校的,但由于他手下会水上作战的人已经基本上都被ma满原带到淮安去了,因此现在建设学校的难度很大,他不得不暂时将此事放上一放,等以后合适的时候再行建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林清华知dao,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qiang盛,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并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想得到足够多的人才,就必须建立新式的学校,用新式学校来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的进步速度才能加快,才能走在整个世界的前面。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林清华决定在武昌城中建立一座综合xing的大学,用它来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由于是一所综合xing的大学,因此分chu几个专科学院就显得很必要了。
最重要的当然是技术学院,因为无论是造枪造炮,还是造船,都离不开技术,因此,首先建立的就是技术专科学院。该学院的教员大bu是从西平寨及各chu1请来的手艺高超的老工匠,由他们向学生讲授手艺与技术,除此之外,还请来一些年轻书生,由他们向学生们讲授林清华所编写的教材。当然了,林清华也知dao仅靠那些书生们自学是无法掌握那些高shen的教材知识的,因此他也必须经常给这些教员们讲课,虽然这样有些急功近利,但时间已经不允许林清华偷懒了,填鸭式的教学已经显得相当的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
当然,林清华也知dao,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可能迅速向新式技术靠拢的,要想尽快让这所学院真正成为整个中国的技术先锋,就必须将自己所掌握的现代知识guan输给学生,并且启发他们的自我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自行开发新的技术,创建新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