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08部卷七百六十五(4/6)

十八人,所同者六七人耳。比夫二三之喻,又何其多也?夫尧、舜之为帝,迄今称咏之者,非有他术异智者也,以其有贤臣辅翼,能顺考古道也。故尧之书曰:“若稽古帝尧。”孔氏传曰:“傅说佐殷之君,亦曰事不师古,匪说攸闻。”考之古道既如前,验以国章又如此。将求典实,无以易诸。伏希必本正经,稍抑浮议。踵皋夔之古道,法周孔之遗文。则天下守贞之儒,实所幸甚。!其馀已具前议。 上中书门下及礼院议东都太庙修废第二状 夫宗庙之设,主于诚敬。旋观典礼,贰则非诚。是以匪因迁都,则不别立庙宇。《记》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郊社,尊无二上。”又曰:“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则东都太庙,已废多时,若议增修,稍违前志。何者?圣历神龙之际,武后始复明辟,中宗取其庙易置太庙焉,本欲权固人心,非经久之制也。伏以所存神主,既请祧藏,今庙室维新,即须有主。神主非时不造,庙寝又无虚议。如修复以俟时巡,惟载一主,备在方册,可得而详。又引经中义有数等,或是弟子之语,或是他人之言。今庙不可虚,尊无二上,非时不造主,合载一主行,皆大圣祖及宣尼亲所发明者。比之常据,不可同涂。又邱明修《春秋》,悉以君子定褒贬。至陈泄以忠获罪,晋文以臣召君,于此数条,复称君子,将评得失,特以宣尼断之。传曰:“危疑之理,须圣言以明也。”或以东都不同他都,地有坛社宫阙,欲议权葺,似是无妨。此则酌于意怀,非曰经据也。但以遍讨今古,无有坛社立庙之证。用以为说,实所未安。谨上自殷、周,旁稽故实,除因迁都之外,无别立庙之文。 东都神主议 夫礼虽缘情将命,厥要实在得中。必过礼而求多,则反亏于诚敬。伏以神龙之际,天命有归,移武氏庙于长安,即其地而置太庙。以至天宝初复,不为建都而设。议曰:中宗立庙于东都,无乖旧典。徵其意不亦谬乎? 又曰:东都太庙,至于睿宗、玄宗犹奉而不易者。盖缘尝所尊奉,不敢辄废也。今则废已多时,犹循莫举之典也。 又曰:虽贞观之始,草创未暇,岂可谓此事非开元之法者。谨按定开元六典敕曰:听政之暇,错综古今。法以周官,作为唐典。览其本末,千载一朝。《春秋》谓考古之法也,行之可久。不曰然欤!此时东都太庙见在,六典序两都宫阙,西都具太庙之位,东都则存而不论。足明事出一时,又安得曰开元之法也!又三代礼乐,莫盛于周。昨者论议之时,便宜细大取法。于周迁而立庙,今立庙不因迁,何美之而不能师之也。 又曰:建国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者。谨按六典,永昌中,则天以东都为神都,迩后渐加构宫室,百官于是备矣。今之官室百司,乃武氏改命所备也。上都已建国立宗庙,不合引言。 又曰:东都洛阳祭孝宣等五帝,长安祭孝、成、平三帝。以此为置庙之例,则大非也。当汉两处有庙,所祭之帝各别,今东都建庙作主,与上都同。概而论之,失之甚者。 又曰:今或东洛复太庙,有司同日侍祭。以此为数,实所未解者。谨按天宝三载诏曰:“顷四时有事于太庙,两京同日。自今已后,两京各宜别择日。”载在祀典,可得而详。且立庙造主,所以祭神。而曰存而勿祀,出自何经?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而欲立虚庙,法于何典?前称庙貌如故者,即指建中之中,就有而言,以为国之先也。前以非时不造主者,谓见有神主,不得以非时而造也。若江左至德之际,主并散亡,不可拘以例也。 或曰:废主之瘗,请在太微宫者。谨按天宝二年敕曰:“古之制礼,祭用质明。义兼取于尚幽,情实缘于既没。我圣祖澹然常在,为道之宗。既殊有尽之期,宜展事生之礼。自今已后,每至圣祖宫有昭告,宜改用卯时者。”今欲以主瘗于宫所,即与此敕全乖。 又曰:主不合瘗,请藏夹室者。谨按前代藏主,颇有异同。至如夹室仪用,以序昭穆也。今庙主俱不中礼,则无?之文。 又曰:君子将营宫室,以宗庙为先,则建国营宫室,而宗庙必设。东都既有宫室,而太庙不合不营。凡以论之,其义斯胜。而西周、东汉,并曰两都,其各有宗庙之证,经史昭然。又得以极思于扬扌?,诗曰:“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大雅瓜瓞》言丰庙之作也。又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洛邑既成,以率文王之祀。”此《诗》言洛之庙也。《书》曰:“成王既至洛,?岁祭。文王も牛一,武王も牛一。”又曰:“裸于太室。康王又居丰,命毕公保厘东郊。岂有无庙而可蒸祭,非都而设保厘。则书东西之庙也。逮于后汉卜洛,西京之庙亦存。建武二年,于洛阳立庙,而成、哀、平三帝祭于西京。一十八年,亲幸长安行?礼。当时五室列于洛都,三帝留于京庙。行幸之岁,与合食之期相会。不奉斋车,又安可以成此礼。则知两庙,周人成法,载主以行,汉家通制。或以当虚一都之庙为不可,而引七庙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