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九章编定魏律(2/2)

后世有句话叫“理解万岁”,正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往往缺乏相互的理解,所以才特意要喊句来,并加“万岁”二字以作赞叹——即便亲生父之间亦然如此。在某些方面,是复是绝对理解老爹的,但凡老爹抓官、揽权、搂钱,以及刷声望的举动,他向来举双手双脚赞成——因为这些资源和成果很大可能将来会遗留给自己——但对于是勋另外某些行为,他却彻底难以理解了。

基于是勋当日在朝堂上请求制定《魏律》之时对曹髦所说过的话,小组有成员提正式把儒家礼仪作为制律和执法的指导原则,甚至把“秋决狱”神写《魏律》里去。是勋战群儒,再加小组长的力压制,好不容易才把这歪风给煞下去了。

所以若让诸葛亮、赵钧他们放弃得来不易的官位,****搞科学研究,那是相当不现实的。可是别又哪儿去找在野的科技人才呢?无奈之下,是勋只好卷起袖来亲历亲为…(未完待续。)

是勋有儿等不及了,旁亲朋故旧的陆续辞世,终于使他味到了时光逝之速,在这个医学落后的年代,估计自己也没有足够长的寿命可以期待。所以很多事情,倘若不先亲手搭建起形来,恐怕将最终沉埋于历史的尘埃当中,未来的人们只能从故纸堆中发现:原来中国早就有了超前的科学思想了啊,只是从未被人重视过…

制定《魏律》是个大工程,不是一个小组十几二十人凑一起闭门造车就能搞来的,还必须倾听各方面意见,纳各门经验,才能尽量到完善和公正。是勋作为小组长,肩上的担实在不轻——所以说,若非此事真能使他万世不朽,以他疏懒的个,才不会****都扑上去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为万世不易之箴言也,是勋早在篡改经学要义的时候,就尝试着向士人阐述和输这一理念,并最终编纂完成了《理初言》。然而思想改造工作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况且人的思想总是跟随着时代而步的,当生产力还达不到某规模,社会模式尚未上升到某一阶段的时候,愿意和能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人总是寥寥无几。而就算是勋利用自己的名望,再用儒家学说来包装,真能把新观念分人的思想中去的话,那也大多是些年轻人,要等他们成长起来,并为此而付一定努力,还不知得是猴年月哪。

反对的。他限定了,唯耐刑和一年以下作、可以抵赎,死刑及一年以上的作、,就算你个王爵来也照样不可免受。

尤其在这一方面,是勋几乎无人可用。汉魏时代,中国人尤其是统治阶级对于技术的步还不象后世那般排斥,那么故步自封,甚至直接斥之为“奇技巧”;但对于士大夫来说,技术虽然重要,终非本业,只是额外的兴趣罢了。就好比后世的孩,若有文学、术、棋类、育方面的兴趣,家长不会当面斥责,但——学生的本业是升学啊,考试不考的玩意儿你那么上心嘛?就算着孩去上各兴趣班,甚至参加奥数竞赛,那也是为了考试加分而已,而不是真想让孩将来当艺术家、运动员或者数学家…

当然啦,终究是封建社会,真要是天一纸赦令,对于贵族、官僚们来说,再大的罪过也可消化于无形,碰到这情况是勋也禁止不了。

制定《魏律》是刷声望的妙计,倘若是勋把全副力都放在了这件事上,从而一定程度上疏忽了对政敌的防范,是复多也就发几句牢而已,他会与桓范一起拾遗补阙,帮忙父亲堵上。然而是勋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班批示某些不得不由他决断的公文,以及开会制定《魏律》外,却偏偏还匀将近五分之一的力,在关注另外一件事情——一件是复觉得毫无意义,仅仅于个人兴趣的事情。

不是每个执法官员都能秉持公心,并且象董仲舒那样通经学要义的,你要是开了这个,是个人都敢“秋决狱”一把,那法律条文不就形同虚设了吗?则法律法规的严肃何存?

是勋说了:“法以摄众,不可苟且。若可委曲,必有小人趁隙取利也。《秋》之义,知之者众而明者寡,若非董,谁能实得儒礼之要而施之于法耶?”至于他当年就搞过“秋决狱”那一,当然自动无视啦——“若执法之官无董之识,而擅为董之事,则有法亦如无法,吾等尚制之何益?”

什么事情呢?说白了,是勋在“搞科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