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四章倭使ru觐(2/2)

当下刘廙说是令公你未免太小题大、危言耸听了吧?是勋心说日本将来可能对中国造成的危害,我这会儿说来,肯定没人信——“今二十三国来朝,异服之使,并列阶前,何其荣耀,可彰中华之盛也。若异日止二三国来朝,知者晓其兼并,不知者以为中国将衰,是以外贡使寡也,奈何?”

他说我跟秦朗仔细打问过了,倭地没有好铁,队基本上还在使用铜兵,而且他们就连铜的冶炼技术也很落后,不能制镜——“胡不赐以镜、剑,既不劳中国,而又能得远人也。”日本列岛这时候,大概于弥生时代晚期或者古坟时代早期,后世考古发掘最常见的礼仪用品,就是从中国输的铁剑和铜镜,甚至其中贵重者,还成为了日后大和王朝政权的象征——所谓“剑、镜、玺”(玺指本土勾玉)是也。

ps: 明天临时有事,可能要断更一天了。为了补偿读者朋友们,我试着发了推荐票红包——大家赶去抢吧!

是勋时为中书令。这个职位肇设于西汉武帝朝。原本以士大夫掌内廷事务。称尚书令,以宦官掌内廷事务,则称为中书令。汉元帝时中书令石显用事,权势竟在丞相之上。对于尚书令、中书令这职务,因其权重,向来朝臣多尊称为“令君”——比方说著名的荀令君荀彧。可是当初荀彧虽然等同于汉相,就算在曹集团中也位列第二,终究尚书令论品秩并不怎么;如今的是勋可不同。那是名正言顺的首相啊,且又受封郡公,所以大家伙儿脆就生造一个新词儿来,尊称他为“令公”

到了晚唐以后,中书令越封越滥,简直成了武将专有的加衔,所以在民间传说中,就连杨业都被称为“杨老令公”了——其实他官止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而已,距离中书令还有十万八千里远。

、鄯善等名为王,实非王也…”这些国家虽然不蕃,但地方广大,起码也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一个中等郡,可是小小的倭地就有二十三国——“即大者如邪台,亦不过大县耳,安可为王?爵不可轻颁,轻颁则贱。”

倭使贡献方甚多,但价值却不,也就、倭锦、男女生隶)之类罢了,曹髦将贡班赐群臣,隶则发皇家工坊劳作。崔琰帮他列了长长的一份赏赐品单来,包括黄金、玉、铜钱、铁刀、蜀锦、珍珠、铅丹,等等,足足四十多款,论价值不下贡品的百倍。可是度尚书司朗当场就给否了,说关东还在打仗呢,蜀地也没有彻底平定,我没这份儿计划外开销。公库动不得,那就动私库吧,然而又遭到门下监刘放的谏阻:“前陛下践极,赐群臣金帛,以国用未足,取诸内帑,今若重赐,乃将罄尽矣。”

刘廙说偏远海岛上一个小蛮,就算把整个倭地都统一了,又能有多大力量,怎么就“非中国之福”了?“令公所言,廙不敢苟同也。”

其实在原本的历史上,自魏文帝起,即以士人担任中书令,执掌机要,权势日重,逮南北朝时,竟成为朝臣中最清华贵重者。比方说谢安即在东晋为中书令。再如允在北魏为中书令,文成帝拓濬竟不名之。而尊称为“令公”——也就是说二百多年以后才现的这称呼。唐代最有名的“令公”当然是郭仪郭令公啦——不过这个时候多以尚书、中书两省次官同平章事为宰相,令则多授藩镇,其实不预政事。

那么既然倭人喜这些玩意儿,咱就送他们这些玩意儿吧,比送黄金、白玉要惠而不费多啦。

刘廙一皱眉,说你这话虽然没溜的,但我喜…好吧,那就如你所言吧。于是诏拜二十三国倭王…倭地酋长皆为侯爵,各赐名号、金印。邪台女王卑弥呼因此也不成“亲魏倭王”,他的使者光得了一颗“亲魏侯”的印信回去。

故此在是勋的印象里,一提“令公”,多为武夫也,如今这称呼加在了自己上,怎么听着怎么别扭啊…可是又不好禁绝,只能忍着…

“且蕞尔小,得金玉无所用,得绢帛不能织,唯炫其华彩而已。是中国之赏厚,而彼之德薄也。”

曹髦一皱眉,说我真就那么穷吗?是勋奏:“所谓积土成山,积为渊,今若重赐,后再有贡者,必从此例,是贫中国而富四夷也…”中国传统的朝贡制度,最终就酿成了这恶果,导致到了明朝,要明确规定藩属的贡次数——你要是年年过来,那我非破产不可呀。

刘廙说那这样,可封邪台女王为王,余者皆侯。然而是勋还是反对,说:“邪台雄于筑紫(九州岛),俨然有并吞诸之心,若使王之,乃更跋扈,非中国之福也。若侯俱侯,不可有异。”

曹髦准奏,即赐各倭使铜镜、铁制刀剑,以及价值千金的铅丹和铜钱——就这论时价都已经是贡品的将近十倍啦。(未完待续。)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