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百四十二章西北与东南(2/2)

百姓咂不已,县衙什么时候这么有钱了?

百姓们从心里激江陵侯,每修一座桥,无不刻石,以记录功德。



修路架桥,历来是赚取名声的绝佳手段。开明的乡绅一旦有了钱,无不投资修路架桥,以行善积德。

没有任何波澜,县、府两级的改制行得如火如荼。

也有人说,荆州那边官多得很,百姓好像也过得去!

一时间,湖州境内谣言四起,有人说,官府要增加人手,以后百姓养的官可就多了,负担更重!

照每亩地三石的平均产量,这个税率差不多是一成三,比朝廷的税收了两三倍。

税吏们也不废话,直接上报安防局。安防局的衙役们如狼似虎,直接以抗税的罪名将豪绅押送至监察局。

修衙,这显然在百姓的认知范围之外。一些通建筑的工匠,在看到县衙的工地后,惊得目瞪呆:我的娘啊,照这规模,岂不是可供数百人上班?

豪绅们求援不成,鼓起勇气自救,互相串联,试图鼓动佃反对,形成群情激奋之势,给林纯鸿施加压力。

至于南京、北京,就更没有理会的意思了。林纯鸿过的缺德事,远远比这事缺德一万倍,若事事计较,还会等到今天?

气投百万圆修路架桥、整治,这该是怎样的一份功德?

疑惑的百姓纷纷询问见多识广的弓兵队长,弓兵队长答:“当然是江陵侯的!整个湖州,江陵侯一气整整投了一百万圆!”

不用说,豪绅们绝不会快快地答应。

除了安防局和监察局外,百姓们还发现,县衙里居然还多了税务局、理商局等等一系列新设机构,这些机构开始渗透至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让百姓习以为常。

更为致命的是,不用纳税的特殊阶层以后也要纳税。老百姓迅速算了一笔账,拥田万亩的豪绅,每年要上缴四千石粮

。。。

说法,不可胜数。

不过,百姓的观察细致微,稍稍看了几个案理后,便即得结论:什么安防局,不就是以前的捕嘛!至于监察局,不就是抢了以前县太爷和县丞的活?

对这些变化,除了一些好事之徒外,关注的人并不多,因为百姓们的目光被层不穷的招工所引。

土地就是命,豪绅们怎么可能走这一条路?

湖州纵横,平时通多依赖船只。这年冬天,每个县的县太爷突然像转了似的,投极大的力整治河、修建码。这需要大量的民夫,而且还开工钱,工钱也不低,一日竟有三十文!

分豪绅不信邪,到了期限后,衙役粮库,搬走了该缴纳的粮

除此之外,湖州境内的官也在扩宽,竟然全铺上了三合土!

百姓们还发现,县城里的衙役都换了面孔,好像是从村里的弓兵中调的。最让百姓们到惊奇的是,上县衙告状,县太爷居然不受理,还让衙役将百姓引到安防局或者监察局。

不过,弓兵们给豪绅留了一条后路:嫌缴税太多?没关系,可以照时价将土地售卖给官府!

安防局和监察局是什么的?没听说过!

湖州人多,多余劳力不少,能多挣钱,任何正经人家都无法拒绝。

监察局判决豪绅补税款,并规定了期限,若逾期不,将制执行。

不过,这帮豪绅显然估了他们对乡村的控制力,在弓兵驻乡村的情况下,林纯鸿的可比他们大了太多,佃岂会受他们鼓动?

一些手段通天的豪绅,则向钱谦益、张溥等人求救,还有一些豪绅,则直接把求救的信函发到了南京,甚至还有递到北京的。

不过,接下来的事,就让百姓们看不懂了,弓兵们走家串,到宣传,官绅一纳粮,一亩地,每年必须照时价的六成售卖一石粮与官府,任何人胆敢偷税漏税,将遭到严惩。

张溥等人自然不予理会,毕竟,认同这份改制方案,是他们与荆州合作的基础。

豪绅们无法,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冷对抗上。到了征收秋税时,豪绅们就是不粮,摆一副酷酷的表情:你们能把我怎么样?

豪绅呼天抢地,成了改制的第一批利益受损者。

豪绅们如丧考妣,本准备到县衙哭诉,但一看到弓兵拿的通告上,县衙的官印鲜红、刺目,纷纷打消了这个念。县太爷盖过了官印,再到县太爷哭诉,这不是找不痛快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