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军队,宋哲元没有选择抗争,反而选择了逃避,回到山东乐陵老家。但是川…一开并不能解决问题,芦沟桥的枪炮声最终坏是响
芦沟桥事变后,十月二日和三日,宋哲元接连接到蒋介石的两封电报:“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需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守土应具必死决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相应付。”让宋哲元的心里直犯嘀咕,以他的经验来看,华北中日两军之间的冲突也不是一次两次,这次的芦沟桥事变虽然生在中日正式开战之后。但是此时的正如沈修文所说的那样,还报着侥幸心理,认为卢沟桥事件有可能降为地方事件而加以解决的前提下,有必要与日本人全面交战吗?战端开启容易,收时就难了。难道我西北军辛辛苦苦营造的华北局面今天就这样完结了吗?这一切让宋哲元瞻前顾后,矛盾重重。
同时,蒋介石积极地调兵遣将,更让感到疑虑。虽然蒋介石调来的孙连仲和庞炳勋两部部归他节制,这两支部队也是西北军。但是早在中原大战时期,孙连仲就明确表示拥护国民政府,同样庞炳勋也在最后关头临阵到戈,这两个在宋哲元眼中的背叛者,他并不信任。说不定就是趁此机会来夺权的。
还在赶往天津路上的宋哲元已经暗暗下定决心,为了保住自己能在华北继续统治,为了保住二十九军这支维持统治的军队,和日本人只能和,不能战。
十月四日晚,宋哲元秘密返回天津,一到天津他就接到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秦德纯的报告,当他听说日军主动提出协商解决,并且已经签订了停战三项协定,顿时大喜过望,更加坚定了他只能和,不能战的初衷。同时,立即召集二十九军高级将领召开军政会议。
会上,鉴于日军华北驻屯军的兵力有限,包括主管军事练团的副军长体麟阁在内不少将领主张乘胜攻击日军,在日军援兵开至前结束战斗,形成既定局面,这样既有利于日后的谈判,又能压住日本人的气焰,使日军不敢在华北扩大战事。而且为此,二十九军副参谋长张克侠甚至已拟好了进攻作战方案。二十九军大多数旅、团长也都主张向日军起攻击。
下面的反应显然跟宋哲元的想法背道而驰,他把目光注视到了一言未的三十八师师长兼天津市市长张自忠的身上:“尽忱,你怎么看?”
西北军在冯玉祥创建以来,一直是以家长制管理,曾经的冯玉祥一向以家长自诩,对待下属动辄打骂、罚跪,就连对待他的副手兼把兄弟鹿仲麟也不例外,这也是造成冯玉祥后来众叛亲离的原因之一。不过,张自忠却是一个异类,他一向把忠义看的很重。当年中原大战,明知败局已定,但是他还是断然拒绝蒋介石高官厚禄,依旧为冯玉祥卖命。当年宋哲元出面改编西北军残军,组建二十九军时,手下几名师长,张自忠的势力是最大的,而且现在正在北平和日本人对峙的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又是张自忠的老部下兼好友,所以在二十九军中除了他宋明轩,张自忠的威信要过秦德纯和终麟阁两位副军长。所以张自忠的态度是举足轻重的,此时的宋哲元很希望张自忠能站出来支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