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卷清国倾城之摄政王福晋chu雄关(2/3)

李自成虽然明白李岩说的多是实情,无奈自从他到了燕京之后,天天听惯了歌功颂德的话,听不见谈论大顺朝政事缺地话,倘若偶闻直言,总不顺耳。他沉默片刻,看看李岩,又看看宋献策和金星,最后面向群臣说

来。他皱了眉,思索了一阵,然后问:“话军完全可以速战速决!京城之兵,现可调十二万,以三倍于关宁军之数,难还至于久战不下吗?”

更重要地是,满洲人不过四十万,满洲八旗军队也不过区区十万,再算上蒙古,汉军,充其量也只有十七八万,就凭这么就想夺取中原?简直就是痴心妄想,白日发梦!再说自己地大顺军虽然近来在京城纪律松懈,确实了不少扰民掠财之事,然而李自成怎么也不相信,一向信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地汉人百姓们,会老老实实地接受那帮从山老林里走来的野蛮鞑统治。

“山海关乃极为险要之地,又素有固若金汤之称,我军虽众,然而火及红夷大炮数量不足,仰攻关隘,很难速胜。倘若拖延日久,东虏兵西协,袭扰我军粮,或者直接扼住我军与燕京之间地路,切断退路的话,那就凶险莫测了!”宋献策说到这里,脸上的忧虑之越发明显。



“臣本为一介布衣,能够得蒙主上信任,多年以来一直言听计从,纳谏如,因此臣尤为激,发誓以忠心报答主上恩典。而今心中有言,不能不一吐为快:倘若主上东征。则局势于主上颇为不利;而吴三桂如敢南犯。则于吴三桂不利。满洲鞑必然趁机南犯。只是我们尚且不知其究竟何时南犯,从何南犯。

中断了话语,小心翼翼地退回班内。

臣以为,当今之计,与其征讨吴三桂,还不如积蓄实力,加守备,全力防范鞑南侵。吴三桂虽有数万之众。但关外土地全失,明朝已然灭亡,他就像上浮萍,犹如藓之疾,不足为心腹之患。而鞑则不然,自努尔哈赤背叛明朝,经营辽东,逐步统一满洲。势力渐。至今已历三世。皇太极继位以来,更是励图治,无时无刻不窥探中原。妄图侵占。而今小皇帝地叔父多尔摄政,此人野心,狡诈多端,一旦我军主力前往山海卫征伐,多尔衮则率领东虏铁骑南下,或扰我军之后,或奔袭燕京,则我军腹背受敌,骑虎难下啊!”宋献策这番煞费苦心的分析和自肺腑的谏言,竟然让本以为自己主意已定地李自成终于不得不

这就印证了一个理,譬如一个家族的长辈对晚辈们严厉些,甚至苛刻欺压,也是他们自己家族里的事,由不得外人来手。倘若哪个不知地厚的外人胆敢来横的话,那么就必然会被这个家族的族人们摒弃前嫌,团结一心地给撵去,顺便把他揍得鼻青脸,再也不敢打这里地主意。

李岩也禁不住再次附和:“宋军师此言确有理,兵法云:‘其不意,攻其不备’,如今吴三桂据守雄关,早有准备,令我军无懈可击。况且关宁军正于以逸待劳之势,山海卫雄关险要,只要战事不能立即结束,稍一拖延,那么我军腹背受敌之日就不远了。”

李自成这最后一句话,格外加重了语气,显然是警告反对兵的大臣们,叫他们休得多言。

李自成喟叹一声,站起来,在御案后面来回踱步,一时间难以决断了。说实话,李岩、宋献策地话确实不无理,也是老成之策。然而李自成对满清实在缺乏了解,在他看来,满清从后金起,立国已经三十余年,也不过盘踞于辽东掌大块地盘,连座宁远城都屡攻不下;数次关,也不过是烧杀抢掠一番,依然占据不了一寸土地。况且已经大失民心,为百姓所憎恶,如何成就大业?

“东征之计已定,我意已决。倘若继续空耗,争论不休,再拖延些时日,等到吴三桂与东虏勾结,以为崇祯复仇,恢复明朝为号召,传檄各地起兵,满洲人也乘势兴师南犯,只会对我朝更加不利!况且我军到了燕京后,士气已不如前,这是你们都清楚的。所以就各形势看,迟战不如速战,坐等不如东征。你们就不要再谏阻东征大计了!”

宋献策一直低着咬着嘴,踌躇着要不要像李岩一样来直谏。然而李自成这最后一句严厉的警告,却突然把心一横,一反平日的谨慎态度。走班来,慷慨地说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