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怎么先回来了?没有不舒服?你到哪儿去了?这时候刚散戏,一问妈已经走了,怎么不看完?什么时候走的?刚才到处找你找不到,你跑哪儿去了?没到哪儿去,无非是在后台看他们上装。还赖,当别人都是死人,一天到晚跑出去鬼混,什么去听讲经,都是糊鬼。你说,你到哪儿去的?说!"她坐了起来。走过来。问你话呢。说,到哪儿去的?好样子不学,去学你三叔,他惹得的?不是引鬼上身嘛?为了借钱恨我,这是拿你当傻子,存心叫你气死我,你这样糊涂?"
他不开口,坐着不动。她一阵风跑过去搜他身上,搜出三十几块钱。你哪来的钱?说,哪来的钱?得冲口而出:三叔借给我的。好,好,你三叔有钱,你去给他做儿子去。你要像了他,我情愿你死,留着你给我丢人。打死你——打死你——"一面说一面劈头劈脸打他。"他的钱好用的?一共借了多少,带你到哪儿去,要你自己说,不说打死你。"
他又不作声了,两只手乱划护着头,打急了也还起手来。
老郑连忙进来,拚命拉着他。"嗳,少爷!——太太,今天晚了,太太明天问他。少爷向来胆子小,这是吓糊涂了,没看见太太发这么大脾气。少爷还不去睡觉去?"
她也就借此下台,让老郑把他推了出去。打这样大的儿子,到底不是事。要打要请出祠堂的板子打。就为了他出去玩,也说不过去。年轻人出去遛遛,全世界都站在他那边。
她叫人看着他不放他出去,第二天再问他,说:"不怪你,是别人弄的鬼。你说不要紧。"他还是低着头不答。追问得紧了,她又哭闹起来。对他好一天坏一天,也没用,他像是等她闹疲了,也像别的母亲们一样眼开眼闭。过了一向又想溜出去,要把他锁起来,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叫亲戚们听见,第一先要怪她不早点给他娶亲。男孩子一出了书房就管不住,他的老先生去年年底辞馆回家去了。现在不考秀才举人,读古书成了个漫漫长途,没有路牌,也没有终点,大都停止在学生结婚的时候。但是现在结婚越来越晚,他的几个堂兄表兄都是吊儿郎当,一会又是学法文德文,一会又说要进一家教会中学。二十四五岁的人去考中学。教会学校又比国立的好些,比较中立。大爷现在出来做官了,大房当然是不在乎了。反正到了他们这一代,离上代祖先远些,又无所谓些,有的儿女多的亲戚人家顾不周全,儿子也有进国立大学的,甚至有在国立银行站柜台的。做父母的把这项新闻淡淡地宣布出来,听者往往不知所措,只好微弱地答应一声:"好哇…
银行好哇,"或是"进大学啦?"买得起外汇的可以送儿子出洋,至少到香港进大学。是英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