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清慧的脸变得难看起来。
吴浩想了想,说:“尧舜时代,洪
泛滥,肆
生灵。大禹之父鲧奉尧之命治
。鲧造堤筑坝,结果洪
冲塌了堤坝,
灾反而闹得更凶了。九年无功,终被舜赐死,一朝
殉。其后,舜又派鲧之
禹接着治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
法。在填堵筑堤的同时,更注重疏通引导。他用开渠排
、疏通河
的办法,把洪
引到大海中。历经十三年,终获成功。这也就是所谓的大舜治
的故事了。佛
两家的中心内容都是让人消极避世。一个是无为而治,希望通过自
的领悟而自然而然的追求到“
”另一个则是把希望寄托在来生。对于以前的历代王朝来说,他们认为如果天下百姓都信奉了你们的教义,自然就可以
枕无忧、天下从此太平了。因为两教的教义都是让人不要去试图通过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应该顺其自然,或者说这一切皆是天命。但是结果如何呢?不要说天下百姓不可能都是两教的虔诚信徒,就算都是,朝代的更替依然是不可逆转。为什么呢?因为一方面人往往是得寸
尺的,因此朝廷的贪
是无限的:而另一方面百姓们也要活下去,忍耐是有一定限度的,这就像筑坝挡
,倘若只堵不疏,那么天下大
只是一个时间积蓄的长短的问题。”
“至于其他的渊博的学识、厚的功力、殷实的家境、雄厚的实力乃至良好的人脉、极
的号召力,都是很重要。任何一条都是重要的条件,都能为一个人成为明君减少
分阻力,不过,我认为这些也都不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最重要的就是他必须是一个
悉人
的人。只有一个
悉人
的人,才能够知己知彼、以弱胜
、百战不殆。汉
主刘
起事之时,文不成、武不就,家境一般,职位不过是一亭长,谈不上有多
得号召力,而且已经四十有八,垂垂老矣。是时,群雄逐鹿,一时激起多少豪杰。风
才
,英雄人
数不胜数,可是最后却偏是他最后扫平群雄,坐了天下。无他,
悉人
耳。”吴浩走了两步,又说
:“这个世界原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只有相对的对错,对与错,往往只是一线之差。只有
悉人
的人方能把握住关键,把自己的力量调整到极限。最后如果不能胜利,那通常只能是一个原因,就是他遇到了他的同类。世间最残酷的就莫过于同类相残了。可是一山不容二虎,为了这个世界的灾难更少一些,我也只好先下手为
了。原来我以为师妃暄乃是我的同类,如今才知
我错了,错的厉害。原来斋主才是!”梵清慧神情没有任何变化,双手合十:“贫尼受教了。可是少帅的确错了。贫尼不过是一介
家人,纵然对尘世还有些眷恋。但是仅在江边走,贫尼已经是胆战心惊、叫苦不堪,哪里还敢往波涛汹涌的江心去?”
“既然这样,那我就不客气了。要想仁主明君,当然需要很多条件。譬如说,要有足够地野心。一个固步自封、
无大志地人能够有大作为,实在是世所罕见。机会只会落到有准备的人地
上。即使有些幸运儿,因为
的原因,或因人成事,或因为论资排辈等等其他原因,一时获得了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权位,这样的人最后的结果不是成为别人的傀儡,就是被人从
扔下去,摔得粉
碎骨。不过大多数人的野心或者志向也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因此这算不得是第一位。”
吴浩不待她反驳,继续说:“当然,我从来也不否认,佛教也罢,
教也好,也并非全无益
,至少这两大宗教,都是教导世人与人为善的,注重人的自
修养,提倡自律,对于社会的风气的净化自有其独到之
。而且无论是佛家**还是
家的典籍,其中蕴藏的知识那是包罗万象,如果有人能够整理
来,那实在是大功一件。此外,佛家**和
家的典籍中许多的哲学观
都给人以启迪,真正是警世名言。因此我的态度就是需要遏制,但是绝不是彻底抹杀!”
“自汉以来,我佛、两家对于历代的朝廷来说都是利大于弊。魏晋以来,我教信徒更是遍布中土。月前,贫尼派妃暄也是有意为少帅助一臂之力。可是少帅为何就如此决绝的把我佛、
两家都排斥在门外呢?”梵清慧接着又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