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百一十一章军政分开(2/2)

而吴浩地第二句话,则让王君廊诚惶诚恐:“长乐王(窦建德)如今在河北甚得民心,各方豪杰争相归附;太原李阀乃是陇西世家,名列四大门阀,财雄势大;君廊均不为所动,反而不远千里来投我少帅军,这让吴浩大为不解,不知君廊能为我解惑否?”

王君廊说完之后,很是不安,本不敢抬看吴浩。

唯一有意见的就是那些武将,尤其是义军的将领,很多人连字都不识,认为武科要求文试太苛刻了。结果吴浩来解释。官有两条路,一是科举,二是功劳。作为一个将领不懂的兵法怎么能够带好兵,毕竟是将军而不是保镖。并且下令在军中开始普及文化,尤其是各个将领更是必须短时间内全扫盲。

“哈哈!说的好!看来你的确是个诚实的人。现在我宣布王君廊为步兵第八营主将!”吴浩声宣布。

因此当王君廊带着他的一千约人来到偃师时,吴浩城十里相迎。让王君廊激动的是泪盈眶。当吴浩双手握着他的手说:“迎,迎,迎。君廊千里来投,我少帅军真是如虎添翼。”

王君廊当时就哽咽,拜倒在地。

由于少帅军上就要东了,而吴浩又决定之后要军政分开,军队和地方分成俩个系统。这有两个好,一分工明确,更有力于少帅军的发展。二也可以从制度上极大的避免有些将领会拥兵自重。谋士们自然是人人叫好,武官们也没有什么意见。唯一突的问题就是光兖州就有七郡,再加上北路军还要一并解决的魏郡以及黎仓所在的汲郡,如果不由军队来理,那就意味着需要大批的官员。虽然肯定有不少隋朝的官员会来投奔,但是这些人首先忠诚度就是个问题,其二隋朝官员贪官可是不在少数。所以对于他们只能鉴别使用。

只是值得遗憾的是参加科举的人太少了,文科总共只有三百二十九人,武科共有九十八人。而且里面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人才。这也不奇怪,参加科举的除了灾民以外也就是巩县、金墉、偃师的人。但是吴浩还是来了个全额录取。他认为这些人中下官员还是可以的。并且颁布命令:从今以后每年要行两次科举。

这话一说,在场所有人都目瞪呆。这也太直接了吧?

“谢少帅!”王君廊兴奋的再次拜倒在地。

李密。想不到最后不得重用。只好又转回去投奔李阀。吃了回草的他想必也是被无奈。

“是啊!我这个人对于敌人那是极尽狡诈之能事,对于自己人却喜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最喜听的就是实话。君廊直言即可!”吴浩也觉得有些唐突,赶忙说

贾闰甫在一旁赶忙补充说:“王将军勿怪,少帅对于自己人向来是直来直去,毫不避讳地,将军实话实说即可!”

王君廊略微想了一下说:“李阀这世代门阀,从骨里就看不起我们这些平民地人,而且李阀本来的人才就不少,我去了那里能够得到的重用的机会实在有限。至于窦建德,打仗倒是一把好手,可惜理政务却差的太远,属下又是派系林立。最重要的是他的粮并不宽裕,为了取得民心,却又不得不时常的开仓放粮。没有充沛的粮草作后盾,他注定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局限在河北一带。而少帅您不是门阀弟,又先后取得了兴洛仓和河仓两大粮仓。世之时,有多少粮就会有多少兵,所以我就来了!”

至此吴浩就提来开科举。虽然稍稍有些仓促,但是也算得上是一个解决官员缺的一个办法。吴浩大笔一挥,把科举共分为了两科。即文科和武科。文科考的题目又分为四类。其中有时务,主要是对当下时局的看法;政务,如何理地方政务;财务,包括如何理地方财务,法务,主要就是如何断案。武科则分为文试和武试两场。原本吴浩还担心谋士们对于没有把经史集列考试科目有看法,但是竟然没有人提异议。这让他很是兴。心中叹:其实这科举制度在封建时代来说是个选官员的相当不错的方法。坏就坏在到了明、清两代去考什么八文,结果大大的禁锢了人才的培养。

第四就是少帅军开科举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