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芝说:“没有啊。”
秀芝盯着锅开始发愣,灶坑里的火一旦熄灭,锅里也终止了翻腾,米香正从锅里飘来。秀芝看见今天的粥真是稠了,可也决不像同艾说的“
筷
都不倒“。但她又不能真拿
筷
去给同艾当场作试验。她不知如何是好了,她只垂手侍立着不再言语。
。稀粥不是这声响,稀粥开起来是哗啦、哗啦的。搅着锅的秀芝没想到,这稠粥的翻腾却又招来了同艾更大的不满。粥的稀、稠当然关系着下锅米的多少,从前同艾对下锅米也是从不过问的,完全由秀芝一个人主,婆媳二人也从未因一碗粥的稀稠而有过什么别扭。但是今天,刚给秀芝捡回柴禾的同艾,又开始针对下锅米发表议论了,她三步并作两步走到锅前,透过蒸腾着的
气,终于彻底看清秀芝煎熬的确是一锅稠粥,便说:“武备娘,你可是勤俭人家长大的闺女,听说恁家拿米下锅都用升
量了又量。怎么到了向家就变了样。米是哪儿来的,是地里
的;地是哪儿来的,是你公公要的;你公公怎么要得起地?是拿命换的。你知
打一次
山死多少人吗?你知
宜昌兵变有多少弟兄死在湖北孝
吗?你不知
。你不知
我可知
。枪
儿没有让老
送了命,那是老天爷有
。”
秀芝说:“没有啊。”
秀芝不再言语,同艾还在就粥发表着议论。她又和秀之讲起了败家的理,她说自古以来败家就败在一
柴禾
和一个米粒上,说着还搬
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大
人家拿米下锅不当事,刷锅
带
的米粒
到当街,有个人就专替他家捡米粒,捡了就晒
存起来。结果大
人家穷了(不停损失米粒的缘故吧),沦落为乞丐。这乞丐要饭要到那个存放米粒的人家。那人家倒给他半碗粥,这位由大
人家沦落成的乞丐吃着格外香。那收米的人就说,你知
这米是谁家的吗?是恁家的。乞丐一听,恍然大悟,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哭起来。同艾说完故事,又把话题转到向家,说,向家有人拿
不当事的,把
糟蹋在窝棚里;也有人拿米不当事,把米糟蹋在锅里。说,现时向家的老人没了,弟兄分家了,再有人糟蹋
她也看不见了。可没想到又遇见了糟蹋粮
的。秀芝明白婆婆说的糟蹋
的人是向桂,那糟蹋粮
的人便是她。她这才开始委屈起来,忍不住就
泣着扔下婆婆,离开厨房去世安堂找向文成。
同艾说:“今天家里割麦呀?”
同艾说:“家里不打坯,不盖房,不割麦,也没有人
月
,你为什么往锅里下那么多米。谁吃稠粥?是打坯的,盖房的,割麦
的,
月
的。没有打坯的,盖房的,割麦
的,
月
的,就用不着熬那么稠的粥。”
秀芝说:“没有啊。”
同艾说:“今天家里打坯呀?”
秀芝对着锅说:“娘,粥是稠了。”
秀芝一听同艾这番话,就知这才是个开始,更激烈的言辞还在后边。她早就发现婆婆同艾近来添了个
絮叨的
病,可她自觉能容忍婆婆,她觉得婆婆活得也不容易,许多时候秀芝对同艾的絮叨听见只当没听见。果然,同艾又开始了新一
的絮叨。她问秀芝:“武备他娘,我问你,今天家里盖房呀?”
其实,刚才厨房里的事向文成已经听得一清二楚,他正在世安堂等秀芝来找他诉委屈。秀芝踏门来,坐
沙发掉起
泪。向文成勉
笑着说:“此事不必上心。依我看,咱娘的絮叨话越多,她絮叨的那事就越不大。真要遇到大事,她就不絮叨了。你没见过她遇到大事什么样,我见过。那年我和娘从汉
回笨
,坐了一天一夜火车,娘一路无话。那才是遇上大事了呢。别看今天她说你下米多,明天你要真少下半升米,她准该说你下米少了,不信你就试试。”向文成的一番话使秀芝止住了
泪,她轻叹了一声说“我知
了。”
向文成劝住了秀芝,自己却琢磨起来。他寻思他娘今天的絮叨好象另有文章。大凡睁开就没好气的人都联系着晚上,晚上一个人的胡思
想,一个人梦境的好坏,早晨都能带
来。直觉告诉向文成,昨晚同艾准是
了一个梦。秀芝见向文成只想事不说话,就说
秀芝说:“没有啊。”
同艾说:“家里有人月
呀?
同艾也对着锅说:“稠得快赶上饭了,
筷
也不会倒,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