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好了,每天不要“跑三点半”了,——每天跑夜里“十二点半”了。《求是报》每天夜里四点钟由DHL快传到美国出美洲版“十二点半”正是“‘夜’正当中”呢!
你说“每日出报,太辛苦了,但是很值得的”多谢打气。
1991年11月三日,我创办了《李敖求是评论》月刊,在发刊词中写道:
我的《千秋评论》《“李敖千秋评论丛书”》办了十年。《求是报》办了半年,如今双双达成它们历史的、阶段性的使命,我决定创办《李敖求是评论》杂志,以开新酞。
《李敖求是评论》杂志是我五十六岁时创办的,由于我余生生命贯注的主力是《北京法源寺》以外的几部重要小说,以及非小说的《中国思想史》等书,花在“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式的杂志上面,时间已有限制。因此我用两百页以下的月刊形式,予以掌握和掌舵。
《李敖求是评论》杂志虽是杂志,但它的使命,在“成一家之言”一家之言并不是我一个人发言,而是把特立独行之言、振聋醒聩之言、“虽干万人,吾往矣”之言,不论古今、不论中外、不论新旧,都有以召集,形成光束与弹花,为“中国”开道、为“中国人”导向。“中国人”混蛋混蛋满天下,上自高等知识分子、衮衮诸公;下至匹夫匹妇、贩夫走卒,滔滔皆是混蛋、到处都是混蛋。在这种世风下,第一流的思想家站出来,以实事求是的论证,说点明白话、主持一些公道,这是起码该有的独来独往。《李敖求是评论》杂志就是在这一抱负下创办的。这是全台湾唯—‘一个崇尚真理、全说真话、专讲是非、没有党派的杂志。我敢说,看了它,台湾任何刊物都“不够看”、都“何足数”了。——浅人看来,这种开场白有点吹牛;但真正有眼识泰山的人看来,李敖几十年孤军奋斗、呼啸丛林的纪录,岂不都印证了这一事实吗?
《李敖求是评论》共办了六期,为时半年。到了1992年4月1日,我急着写我要写《北京法源寺》以外的那些书,决心结束每月不得安宁的写作方式,于是在《李敖求是评论》第六期出版后,告别了这一每月折腾的生涯。自《千秋评论》起算,这一生涯长达十年之久。
这十年中,我带头正人心、布公道、求真相、抱不平,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的声势,整天四面树敌、八面威风,这一情景,我有一首浴盆中作的打油诗,约可谈笑得之:
一
二次出狱后,声名翻两番。
先当孙行者,后变彼得潘。
只做单干户,不搞李家班。
独来又独往,管他关不关。
二
二次出狱后,声名翻两翻。
早戒夺命酒。不抽长寿烟。
忙时撼天下,闲来逛地摊。
周公不吐哺,独自吃三餐。
三
二次出狱后,声名翻两番。
东流浑似水,北望气如山。
春去人稍胖,老来心更宽。
蜀中需大将,留我做神仙。
四
二次出狱后,声名翻两番。
笔写甲乙丙,口喊一二三。
狂酿工蜂蜜,不搬陶侃砖。
知音究竟少,何必相见欢?
五
二次出狱后,声名翻两番。
少食花生米,多吃豆腐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