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章死去活来(7/7)

则要晚到唐,比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不过那时用在鸟兽鱼虫后面的“儿”多半指其初生者,如鹅儿、鸭儿、蚕儿。即便是词尾,也不一定就念轻音。宋以后,才有了车儿、船儿、唇儿、葫芦儿一类的词,名词也才开始“儿化”但这时,中原汉人大规模南下闽、粤、赣,创建新方言的事已成历史,南方六大方言的格局已经形成,没谁会当“儿皇帝”了。

六、新与旧

一般地说,作为词尾“儿”和“子”可以互换。但换过以后,语感就不同了。比如猫儿和猫子,兔儿和兔子,老头儿和老头子,就不一样。也有不能换的,如花儿、草儿、脸蛋儿。因为“儿”可以发展为爱称,也可以表示调侃或微讽,比如“款儿”、“腕儿”、“小大人儿”“子”就不行。再说,换成“子”意思也变了。比如“款子”就是钱,不能用来表示那些有钱的主(款儿)。

粤语和闽语没有“儿”这个词尾,便用“仔”来表示。吴语不喜欢说“儿”就说“头”仔,是一个南方方言字。《说文解字》里也有“仔”但那是能够、胜任的意思。也不读“崽”读“滋”头,大约原先也是一个南方方言字。王力先生说战国以前没有“头”字,中原雅言管“头”叫“首”(很久以后北方还叫“首级”)“头”可能是方言进入了普通话(《汉语史稿》)。先秦典籍中,首先使用“头”字的是《墨子》和《庄子》。墨子、庄子包括他们的门徒都是南方人,因此我怀疑“头”最早也是南方话。

南方话中古文不少。比如闽南话仍然管“脸”叫“面”“眼”叫“目”这是很古老的说法。战国以前无“眼”字,汉以后才有,而且是指眼球,相当于“睛”“脸”字则直到公元六世纪才出现,而且也只指涂胭脂的地方,因此可以说“双脸”、“两脸”意思是“两颊”如果脸面相同,则一个人只能有一张脸,哪有两张脸的?岂非“两面派”?脸与面、眼与目,既然并不相等,闽南人便不肯含糊,坚持把脸色叫“面色”眼珠叫“目仁”

面变脸,目变眼,还不算“面目全非”意思走样,或褒贬相反的词也很不少,比如“下海”就是。下海,原本指被迫或自愿从事某种“贱业”或黑道营生,比方说去当娼妓、海盗,加入流氓团伙等。只不过,一般地说,书生当强盗叫“落草”民妇做妓女则叫“下海”也许,正因为良家妇女沦为帽妓叫“下海”妓女从良在粤语中便叫“埋街”(靠岸)。旧社会,伶人(艺人)的地位也不比妓女高多少,他们不叫“演员”更不叫“明星”而叫“戏子”爱好戏剧,自己也演着玩儿的,则叫“票友”戏子既然被视同娼妓,则票友参加赢利性演出,或者由业余的变成职业的,便也叫“下海”如果仍然保留业余身份,也不靠演戏挣钱,则叫“玩票”显然,下海与玩票,区别就在一个“钱”字,而机关干部、大学教授们为生活所迫,或为了“先富起来”放弃自己的官位或专业去经商,便多少有些“逼良为娟”的味道,当然也可以叫做“下海”的。

不过时代不同了,过去“下海”不怎么体面,现在“下海”则挺光荣,也没人把它和什么妓女之类的事情联系在一起,顶多联想到票友。事实上许多人“下海”一开始也不过只是“玩票”玩着玩着就变成真的了,因为“玩票”只能做“马仔”“下海”才能当“老板”“马仔”是粤语,原本指打手、保镖,现在也指跟班、下手,或为老板鞍前马后奔走效劳的人。有点本事的人都不会甘当“马仔”于是便“下海”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