叽鸟除了成虫可以抓这玩之外,叽鸟的蛹形态也可以玩,北京叫叽鸟猴。它长得和成年叽鸟不一样,全披着
壳,和麻酱一个颜
,爪
上全是尖刺。每到夏天的晚上,它会从松
的泥土里钻
来,然后爬到附近的大树上,用它的爪
抓住树
,用一晚上的时间就会破壳而
,变成一只长着翅膀的叽鸟。
两个小孩举着5、6米长的竹竿,在胡同里走走停停,一旦发现树梢上有蜻蜓,就慢慢的竿尖
凑过去,以洪涛的技术,基本是十拿九稳。粘蜻蜓需要技术吗?那是必须的,首先你得
睛好,能在一大堆绿叶衬托下,找到蜻蜓,然后你还得动作正确,要让竿尖从蜻蜓的
侧后方接近它,还得慢,因为蜻蜓是复
,视角很广,几乎是360度,唯有
侧后方是视线的死角,而且它对活动的
有视觉,对静止或者很慢的
反应不及时。
这个玩意能吃,用油炸一炸很香,但是北京人很少去吃。即使当时大家肚里都没什么油
,但也没有人想着去大批大批的抓叽鸟猴吃。这个
理就和鲶鱼一样,人们讲究一个面
,固守着一些摸不着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城市的气质,每座城市和每座城市的气质都是不一样的。
洪涛就是照那
帽
的,不过他没有弹
很好钢丝来当帽圈,所以他给金月
的这个太
帽只能是一个形状,不能变形。但是这样金月也很满意,她有一
别人没有的帽
,还是
布
的,这个岁数的小女孩只知
布好看,其它审
观
还没形成呢。
有玩过这个的朋友又说了,夹这么多蜻蜓,它们上的胶会不会粘在一起啊!确实会,粘下来的蜻蜓
上都带着胶呢,不过这时就要看你熬胶的技术了,胶太稀了,就容易粘蜻蜓一
,顺便也粘你一手,胶太稠了,粘度又不够。所以胶要熬得不稀不稠,既不会粘得到
都是,又可以把蜻蜓粘住,而且拿下来之后,蜻蜓
上几乎没什么胶的痕迹,这就和大厨掌握火候一样,是个长期积累的经验。
金月只负责一手拿一只蜻蜓,多了她拿不了,吃冰的时候还得腾
一只手来,那只蜻蜓就得靠洪涛用嘴叼着翅膀了。两只手都拿满之后,就回姥姥家,然后把蜻蜓翅膀撕掉,扔在
窝门
,2只大母
一
一只,瞬间全吃光。这时候的人没油
,
也跟着倒霉,能有几只蜻蜓吃,就算是过节改善伙
了。
粘下来的蜻蜓如果讲究的,会放一个鸟笼
里,这得家里大人喜
养鸟才有,洪涛家里没人养鸟,也就没这个笼
了。再次
就放在一个用窗纱
的笼
里,洪涛没来得及
,所以也没有。他用的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蜻蜓脑袋夹在自己手指
里,每个手指
一般夹2只,到了初中的年纪,最多可以夹四只。
太帽,帽圈是家里备着绑烟囱的细铁丝,布料是小姨不知
给谁改裙
剪下来的
布,好像还是的确良的。
别小看用手指夹着蜻蜓脑袋,这也是一门技术,你不能太用力,太用力就把蜻蜓夹死了。你也不能太放松,太放松的话,蜻蜓会转用牙齿咬你的手,别看蜻蜓小,牙可不小,咬人疼着呢。另外你的手不光是夹着蜻蜓,你还得拿着竹竿继续粘呢,所以没玩过这个的、不服气的人可以去试试,看你能夹住几只。
不光给金月打扮了打扮,洪涛自己也收拾了收拾,把原来的短袖白衬衫和制服短换掉,换上用父亲旧工作服改的坎肩和短
,这叫工作装,粘蜻蜓不是什么
净的游戏,光是抱着那
破竹竿
,就能蹭一声脏。
这帽
在上世纪80年代很
行,平时不
的时候,可以把帽圈挝成一个8字,然后对折,整个帽
就只有脑袋大小了,放到书包或者兜里一
不占地方。用的时候一松手,帽
就自动弹开了,像个小雨伞大小,
在
上可以防晒。其实都是瞎扯,那时候的布料防紫外线的功能很弱,又没有反光涂层,只能防晒,防不了紫外线。
用同样的办法,还可以去粘叽鸟,北京叫叽鸟,学名叫知了,还分了好多不同的类,有一
小个的,叫伏天,因为它总是在天气最
的时候叫唤,叫
来的声音你仔细琢磨一下的话,很像是在喊:伏天儿…伏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