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的港口殖民城市之外,整个西亚和北非地区的剩余部分,目前都已经沦为了社会秩序崩溃的“无法之地”根据传统的社会学观念,在未来的若干年内,似乎是可以将这一大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从“文明世界”的概念划出去了。
三、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
在刚刚结束的十年大战之中,苏联红军地面部队的攻击极限,最远只到撒哈拉大沙漠北面的摩洛哥,从未深入过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区,甚至根本没有过把红旗插到黑非洲的战略设想。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就能够在世界大战之中置身事外。恰恰相反,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里,甚至一直到现在,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区,都处于激烈的动荡和冲突之中。
如果追溯历史的话,在硝烟弥天的世界大战时代,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地区所留下的第一滴血,应该要数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东非高原国度埃塞俄比亚的入侵。在这场蹩脚的战争之中,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军队虽然闹出了许许多多的笑话,但也还是给埃塞俄比亚造成了八十万到一百万人的伤亡。
再接下来,在二战期间的马达加斯加岛和达喀尔,英法殖民者之间也爆发了一系列的武装冲突。不过,对于整个黑非洲而言,上述冲突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社会经济破坏,基本都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的。
真正让黑非洲血流成河的大规模人口损失,开始于三战前期的核战争。当时,率军撤出北非和西亚的艾森豪威尔,在汇合了殖民地部队之后,退守到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黑非洲,与苏联红军继续隔着沙漠遥遥对峙。克里姆林宫若是想要结束旧大陆的战事,就必须歼灭或者至少是驱逐这支总兵力多达上百万的美英盟军。
但是,如果直接越过浩瀚的大沙漠南下进攻美军,首先是红军的一线兵力不足,其次是横穿撒哈拉大沙漠的后勤补给线实在难以支撑;如果沿着大西洋海岸向西非进军,以方便通过海路输送给养,则美国大西洋舰队尚有相当实力,苏联尚未取得制海权,如此将补给线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实属不智;如果沿着红海南下东非,偏偏苏伊士运河已经被核爆摧毁,短时间内无法通行,一时间无船可用。
因此,克里姆林宫最终决定,继续以核打击代替地面攻势,用高烈度的核爆把美军从非洲赶走。
于是,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尤其是东非和西非的港口殖民城市,承受了数以百计的原子弹爆击,几乎将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西欧殖民者对非洲进行的那些建设一扫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