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挺进,沿着海岸进入叛乱之中的埃及,会合突出重围的埃及驻军,然后放弃埃及,沿着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的旧路,撤退到耶路撒冷一带。
这条路线早在罗马帝国时代之前,就已经是人烟繁茂的商路,因此并没有什么自然险阻。唯一的麻烦在于苏联人的轰炸和埃及游击队的骚扰。不过苏联人如今正在跟小亚细亚的土耳其人展开血战,没有多少余力可以投放到埃及。而埃及人的战斗力…从埃及艳后的时代开始也就是那么回事儿。所以,在丢下了数千条性命作为代价之后,大约二十万盟军和侨民还是成功撤到了耶路撒冷,赢得了一段时间的喘息之机。
依靠着这批撤退到西亚的美英盟军,还有出境增援的伊朗军队和沙特军队,以及溃逃出境的土耳其军队,合计约六十万人的作战兵力,自从三战以来,先是放弃意大利半岛,从驻欧美军司令变成驻非美军司令,最近又被赶出非洲,再次变成中东美军司令的艾森豪威尔,总算是有了跟苏联人继续周旋的资本。
虽然这些部队的质量参差不齐,重装备更是所剩无几,内部还有着一大堆的矛盾,但艾森豪威尔充分发挥了他擅长统筹安排、协调关系的天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六十万乌合之众重新梳理了一遍,组成两个规模相当的军事集团——摩苏尔集团军群和耶路撒冷集团军群。每个集团军群各有三十万人。经过一番政治博弈,最终决定由伊朗国王巴列维二世担任摩苏尔集团军群名义上的司令官,而耶路撒冷集团军群则由艾森豪威尔亲自指挥,以应对即将从北方和西方向两河流域压来的社会主义阵营红色狼潮。
然而,即使是刚刚从西点军校毕业的见习参谋,也能看出这样的布防策略实在是很有问题——摩苏尔集团军群主要由沙特军队、土耳其军队、伊朗军队和伊拉克本地军队组成,战斗低劣、装备落后不说,内部的宗教矛盾民族冲突更是一大堆,巴列维二世国王也不是什么有魄力的雄主,能不能压下军中的各个山头,建立一套至少可以运转的指挥体系,目前看来都还非常难说…就是这么一帮战斗力堪忧的杂牌喽啰,既无兵力优势也无制空权,却要正面应对从亚美尼亚压过来的苏联红军主力,实在是很难让人看好他们的前途。
更要命的是,如果苏联人懒得多事,直接丢一堆原子弹过来,这个貌似牛皮哄哄的重兵集团铁定完蛋。而且,苏军还有可能渡过里海,在伊朗北部登陆…这样的话,摩苏尔集团军群甚至都有不战自溃的危险。
耶路撒冷集团军群的情况好一点,这地方目前距离苏联红军还较为遥远,有着足够的战略缓冲空间和备战时间,主要的基干兵力都是正牌美军和英军,虽然基本丢光了包括汽车和坦克在内的一切重装备,但重建指挥体系还是比较容易的,在就地挖战壕防守的时候,应当也能发挥出较好的战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