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六章不如归去(2/2)

可事态发展至此,沈府已经住不下去了。她还是低估了谣言的杀伤力,所谓“积毁销骨”她自己可以躲在屋里不闻不问,兰姨和茗香她们要门啊,何苦连累她们每天被人冷嘲讽地折磨。

说得难听,他们情愿俞宛秋因为受不了闲言闲语而病死在沈府后园,也不愿放她去。俞宛秋若因病而死,他们可以好好安葬,还能落个义养孤女、善始善终的好名声,就像当初死在山园的那位孤老一样。

俞宛秋从怀里掏钥匙,试了几次才打开箱上的铜锁,揭开箱盖,她的前闪过一光亮,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奂的衣料。

对俞宛秋而言,这已经是额财富了,兰姨却把匣仔细检查了一遍,然后皱着眉说:“怎么只有这一呢,老爷了十几年官,光是在南府那两年也不只十万两啊。”

俞宛秋忍不住腹诽:原来我那便宜爹是个大贪官!难怪清朝有人作诗讽刺:“一年清知府,十万雪银。”

小匣里都是蚕豆大的粉珍珠,俞宛秋有小失望,还以为是多贵重的珠宝呢,结果只是珍珠。也许是现代社会里满街都可看到真真假假的珍珠项链吧,她总觉得珍珠不怎么值钱,兰姨却告诉她,这叫“南珠”是从南洋的海里采来的,卖掉一颗就够普通人家吃几年了。

原来的打算,是要再住两年的,她还不满十三岁,离开了沈家这柄保护伞,去了容易受人欺负,也不了什么事,不说别的,买个铺都没人敢跟你签文书。她想等两年及笄之后再谋路。

——把人称谓了一些调整,沈鹤夫妻是沈府第二代,故称二老爷和二太太,因为沈府第三代中也有不少弟成家立业了,他们的妻才称某——

要是宛秋是真正的俞宛秋,也许会有想法。可她不是,她是来自现代无分文的何小慧,她占了人家的,还得了这么多意外之财,已经喜望外了。有了这些财产,再结合当时的平,即使她们六个人坐吃一辈也不会山空了。

用那串钥匙中最小的一只开匣,居然打不开,用稍微大的去试,才开了,原来里面还躺着一只更小的匣

所以,才有了半夜睡不着觉爬起来捣腾箱的举动,去不难,难的是在外面怎么生活。她首先得清楚自己有多少财产,有没有能力养活这些人,一个人的尊严重要,但前提的是不饿肚

言下之意,沈娟把大分家财都给了娘家,留给庶女的并不多。

兰姨对房契和地契也大大存疑,认为一共才四张实在太少了,还提起旧话:“太太临终前给二老爷的可不只四张,我亲看到的,那么厚一叠。”

就在那一瞬间,她起了离开沈家的念

兰姨回去自己关在房里捂着被哭了一场,什么都没跟姑娘说,可睛红成那样,俞宛秋如何看不到?心知肚明是为了什么,兰姨早年夫死亡,无牵无挂,心里除了她再没别人,若有委屈,也是为她抱屈。

衣料清完,底下是一只孔雀蓝的匣,长尺许,俞宛秋拿到手里才看清四周居然镶了一圈蓝宝石。

小匣下面压着一叠银票地契,先把银票拿来数了一下,整整十万两,另加两张地契两张房契。

之前所有的担忧郁闷一扫而光,俞宛秋掌地说:“把这些先收起来,然后喊她们来打包行李,我明天就去向老太君辞行。”

古代的人极重家族声望,不沈府的人暗地里如何鄙弃俞宛秋,真要赶她门又另当别论了。俞宛秋名义上是沈府的外孙女儿,又是尚未及笄的弱龄孤女,既然不远千里投奔而来,说明外面再无别的亲人。以偌大的威远侯府,竟然容不下一个小孤女,让人家离失所,对素以惜老怜贫著称的沈氏家族的声望,以及几位沈大人的官声,都多多少少有些妨碍。

作为一个草穿越者,她对丝绸草之类的所知实在有限,远不如在大人家当养娘的兰姨。衣料一块块清来,兰姨一件件讲解:“这是云锦”“这是明霞缎”“这是茜影纱”“这是晶狸”“这是貉,不对,是猾”…

二太太是当家主妇没错,但沈府中真正的权威是老太君,即便俞宛秋先跟二太太辞行,照样要被领到老太君面前,因为这是大事,二太太本不敢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