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康熙明白了,想想“就是《吕氏秋》里说地,各司其职?”
苏荔没想到在自己心情这么差时会有这样的收获,不知是不是老天看到一扇门关上了,于是又给她开了一扇。
“是,德意志已经有了铅笔厂,用石墨加木柄制的,比我这个炭条好用。”
“还是您书读得好。”苏荔忙,笑了起来。
“这倒是,大清国什么都有。”康熙,这是他
信不疑的,苏荔心里叹息,但还是赔着笑脸“那你就听苏福晋的话,写信叫人来吧!”
“探矿?”康熙愣了一下,怎么就提到探矿了,试试那只炭条,也画不清,这有什么用?更何况。矿业一直是由朝专营地,如果让人来探,
觉总会有些不舒服。
“对,这个用于画图纸、还有野外工作时用,对孩们学写字时也很好。我国地大
博,石墨一定有的,所以找几个人回来只是认什么是石墨而已。”苏荔
一步说
,最后一句是为了迎合康熙而说地。当然也是实话,她也不知
石墨长成什么样,也不知
中国这会
这个叫什么。
“是,福晋如果想找的话,小人会写信回去找几个专门人才过来如何?”郎士宁自己可不会,他可不敢揽活。
“原理倒是不难,只是小人不知大清国有没有石墨。”
“你是说还是以节源为主?”康熙以为苏荔今天来会提些新鲜的,没想到她还是说些老调重谈。
“你会吗?”
“行了,你要什么,跟郎士宁说就是了,反正不让他来,他们就不来吗?让他们见识一下大清之富也是好的。”康熙不以为意。
“那个,陛下。都让人来了。不如多叫一些吧!会铅笔的,会盖房
的。还有会打铁,
玩
地。对了。还有书,他们也有书,不如也带些来,荔儿还没见过外国书呢。”
她解决了铅笔和从欧洲引人才地问题后,就正式的说说造办
的事,因为是反复推敲过的,她大致说了一下,康熙和郎士宁都认真的听着,不过是加
理,提
效率的事,苏荔习惯用图表说话,顺手用炭条拿了张略
的板纸,边画边说,炭条比
笔真的好用太多,线都画得直一
,字也写得飞快,十几年地
笔训练,现在苏荔的字比在现代时不知
好到哪了,自己看着都觉得很
动了。
郎士宁也傻,他本以为苏荔是知
起源的,原来不是。想想铅笔的起缘倒是太长,一时也不说不清,只好避重就轻。
康熙再次愉悦地大笑起来,他的自信心再次得到了满足,后面的话就好说了,郎士宁得到了引技术与人才的任务,而作为
换,康熙允许他开办一所绘画学校,虽然他并不欣赏。
“婢对造办
实在不熟的,只是那天看师傅
活时想到的,师傅们都想留一手,于是
婢想,既然都怕教会了徒弟没了师傅,那不如把工艺分成几个环节,一个徒弟只教一个环节。这样至少熟能生巧,
什么都快
,再由这几个徒弟一人负责一个作坊,他们只负责那一个环节,最后装在一起就成了,就能批量生产了,而不是一个个的
。最好的给您用,其它差
的您赏人,最差的卖了,可不就是钱了。”苏荔笑着,
一
气,本是她喜
的工作,怎么会这么累,她觉得自己说得快
疲力竭了。
“您说的是铅笔。”郎士宁在旁纠正。
“陛下,您当然觉得这不如您地笔,可是…蕙芷。你写。”苏荔示意蕙芷,蕙芷只会几个简单的字,忙给康熙显白起来,笔也握不好,就像拿筷一样,歪歪扭扭地写了几个字,苏荔看看边上有馒
。也不
成不成,顺手在蕙芷画的地方
了两下,效果不明显,但看得
来,已经
掉了一些。康熙看看。倒是心念一动“你地意思是,这可以方便的
掉?”
“那是显而易见的,婢听说现在欧洲皇室都以您为楷模呢!”
郎士宁不会,但不代表其它人不会,苏荔忙回看向康熙。
用拿着墨盒和笔那么麻烦了。这个
来,其实也是个贱
,给贫家地
弟学习写字也是不错的选择。”
“铅笔是用石墨的?”苏荔瞠目结
,她一直以为铅笔就是铅
的,不然怎么叫铅笔。
“现在已经有铅笔了?”苏荔一愣,下意识的问。
“真的吗?”康熙神一振,期待的看着郎士宁,郎士宁又不是傻
,
上诚挚的
。
“小人常听贵族们说,的化妆舞会以装扮为清国人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