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验的工匠师傅们确定了一下建造的图纸时候自己便离开了这里,等下次再来的时候估计就是细柳营建好的时候了。不过在走之前也安排好了人留在这里替自己监督工程。
﹋﹋
在古代人为制造的传播信息速度最快的有两样东西,一是八百里加急。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到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专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
而除了八百里加急之外还有另外一件东西便是信鸽传送信息了。其实信鸽传递信息的速度要远远的超过八百里加急。上最快的信鸽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一百七十七公里,也就是将近三百六十里地,可以说一只最快的信鸽飞行两个小时的距离都快赶上一份八百里加急了。只不过信鸽这种东西他毕竟不是认为能够完全掌控的,在路上经常会发生意外,比如在路上信鸽被人杀了、在路上由于某种原因病死了、或者跑错了等等,这些都回造成传递信息的失误。所以以前一般长远距离的情报都会使用八百里加急传递而不使用信鸽。不过也不是绝对,有时候为了早日将情报传递到所需要到的地方尝尝会使用两种方法并用。即既使用八百里加急来传递情报,也是用信鸽来传递情报。
远在南疆的袁启文今天刚刚从南疆像京师传递了两份一模一样的情报,不同的是一份是使用八百里加急,而另一份便是使用信鸽的。八百里加急情报肯定是能够传递到京师的,而之所以使用信鸽袁启文主要是不担心担心信鸽在路上出现失误的问题,有着八百里加急在,信鸽纯粹就是作为一种看运气的手段。如果能够不失误的那自然是最好的了,这样便可以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了。使用信鸽是为了求速度,而八百里加急便是为了以防万一了。
从南疆到京师大概有两千多公里,如果使用八百里加急的话可能需要六到七天的时间,如果使用信鸽的话可能是需要两天的时间便可以将情报从南疆传递到京师。
在朱厚照当太子的这几年时间里曾经为大明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信鸽传递系统。大明疆域有着万里之遥,有时候从遥远的边关传递信息即便使用八百里加急也是需要十几天的时间的,而十几天的时间当消息传到京师的时候很可能发生在边关的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而这个时候朝廷受到的消息却还是十几天之前的,无疑到时候将会对朝廷对事态的判断以及应对产生很多的麻烦。朱厚照当然是无比怀念无线电通信的,奈何现在的大明朝实在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朱厚照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其他的方法了。为了尽量缩短长距离之间信息传递的时间朱厚照便选定了信鸽。
信鸽出现在的军事史上的时间很早了,在中国经过了几千年的摸索其实早就形成了特有的信鸽传递的体系了,只不过以前由于信鸽的缺陷比较大所以人们的不重视,所以一直不能够使信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作用。对于朱厚照来说,虽然信鸽缺陷比较多只要不用它来传递那些不能够泄密的消息,信鸽的这些缺陷便可以不是那么的明显。
在自己当太子的这几年里朱厚照找到了大量的培养信鸽方面的高手,然后用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在大明建立起来一套完善的信鸽传递系统。
这套信鸽传递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便是中短程信鸽传递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