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都护府全盛时代所统率的精锐骑兵又称“安西兵”唐肃宗至德年间(756年-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在河西、陇右征兵,安西兵组成“安西行营”奉诏平叛,帮助收复了两京。但由于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机陆续占领陇右、河西,因此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但安西四镇留守军队仍孤军坚守。
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军镇多被吐蕃攻陷。有旧将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护府,二镇和沙陀、回鹘相依,吐蕃久攻不下。[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间道奏事,德宗对其进行了嘉奖,封李元忠为北庭都护,郭昕为安西都护。随后,吐蕃急攻沙陀、回鹘部落,北庭、安西变得孤立无援,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陷。…,
安西最后陷落的时间,始料并无确切记载,安西四镇的于阗陷落于贞元六年(790年)。于是便有学者推论,安西最后的陷落时间是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不过即便不是也差不了多少年。
唐朝安西之地全部陷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安史之乱极其以后唐朝国力的逐渐衰微。为什么安禄山一千多年来一直被骂,历史上向安禄山这样造反的将领不在少数,却独独安禄山自己一人不但被骂了一千多年并且还是越骂越难听,究其原因就在于这里。就是因为安禄山唐朝才会丢失安西之地,可以说安禄山是唐朝丢失安西之地直接的罪魁祸首。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就因为安禄山一个人发动的安史之乱而不得不全部丢弃,可以说他想不被骂都不可能的。
唐朝安西之地的丢失一直都是从唐朝之后历代人心中的一个痛,虽然不乏一些英雄之辈想要收复这些国土,却始终没有成功。唐朝自安史之乱之后在慢慢的添着安史之乱的伤口;而唐朝之后是五代十国,整天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收复国土也是有心无力。之后的两宋,就连北边的辽人、金人还有蒙古人都应付不过来就更不要说收复安西之地了,有心无力。
至于元朝,在明代没有民&族和睦、民族和谐这个说法,不像现在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很多历史都被修改了。至于原因吗,大家自己都明白。
所以元朝在大明人眼中可是不算自己人的,他们是不会认同元朝的。
现在到了大明时期,虽然大明有实力去收复这些国土,当年太祖的一个不征国的国策在很大程度上止住了大明对外扩张的脚步,再加上大明还要应付北边的蒙古、南边的倭寇以及其他的时不时爆发的战争,所以大明也一直没有去收复这些故地。大明这是有力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