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49章柔然南xia(2/4)

拓跋晃住东后,拓跋焘给拓跋晃选了好几位东的官员,教导他学问、辅佐他。崔浩虽然是太太保,但他位,本没有多少时间常常来亲自教导拓跋晃帝王之,学业上的教导就由了中书侍郎允和中书博士游雅。

他想了想,又补充:“不过这些平柔大多是混居,又有地方上的‘大人’监,想反没那么简单。就怕有不轨之人藏匿在其中,这才是大问题。”

贺穆兰摇了摇

崔浩接过纸,细细问过贺穆兰在闾毗府中的见闻,脸上浮现

对于这些,允一直以为是窦太后安排的,毕竟这位保太后行事从来让人找不到不妥,又消息灵通,结果有次他偶遇那位厨,才知他是拓跋晃专门吩咐从御膳曹中调来的,心中顿时熨不已。

“闾毗知的也很少,之前柔然有和他联系过,他担心和他们牵扯会招祸,本没有搭理他们。而这次虽然合作了,但对方并不信任他,只是告诉他一些只言片语,许了柔然左贤王的好…”

,气质像是贺穆兰曾经的教导主任,所以颇有些不自在。

允得知自己被为内侍长兼太太傅之后也是一阵苦恼。他格本来就不和蔼,长得还特别严肃,家中侄见了他尚且还跑,太能对他有好才怪。

“四万人啊…”允和崔浩都默然不语。

一旦真的动,平城附近的柔然人很可能跟着起事,到时候需要大量的人去镇压,但平城能用的正规军确实没多少了。

听起来虽然多,但平城太大,需要防卫的地方也多,加上要担心柔然人趁北逃,还需要派好“维稳工作”人手本不够用。

“平城附近柔然人有多少?怕有几十万吧?”

相比之下,游雅倒更像是个教书先生而非东臣僚了。

就连崔浩和窦太后都没有想到太会这么信任允,由于允系名门,其父是丞相参军韬,又是拓焘舅舅杜超的莫逆之友,本洁,人人也都乐见其成。

游雅教导学问,但并不在东居住,而允是拓跋焘钦的东内侍长,日日居于东之中,五日方得休沐一次。

但奇怪的事,这世上也许真有“投缘”这事似得,允一之中拓跋晃就对他十分尊敬,以晚辈自居,将允在东的衣住行打的有条有理。允是渤海人,喜吃腌渍的,拓跋晃甚至为他专门安排了一个厨,专门腌鱼、腊等风

莫说拓跋晃才五岁,就算成了年的太,也极少有人喜“内侍长”这样的官员的。内侍长负责提的言行举止,若有不当的,还要向皇帝禀报,平时更有劝谏的职责,许多内侍长在东登基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是以人人都畏之如虎,不愿担任。

将军可是在闾毗那里有了什么消息?”崔浩开门见山地问起贺穆兰:“柔然人准备什么时候起事?”

一君一臣,双方互敬互,很快就有了默契,拓跋晃凡事也不瞒他,有问题就会唤他来请教,连拓跋焘失踪和柔然人蠢蠢动的事情都不避讳。

崔浩负责田赋,立刻就报了来:“平城周边屯田的柔然就有八万,约有三十多万人。这还不包括六镇周边和漠南放牧的…”

“北凉要是和柔然有过什么盟约,应该早就行动了,就像丽救援龙城一般,为何到现在都不动?”

“除了穆寿手上的上万人,虎贲军三千人,还有镇守平城的城卫七千余人…”拓跋晃计算着手中能用的人“军殿有五千人,只听虎符的派遣,就算中的侍卫都用上,也不到四万。”

允比崔浩担心的还要多。

加上拓跋晃格十分乖巧,既不猖狂跋扈也不特立独行,很多让允担心的事情都没有发生,教导他学问也是举一反三,更让允认为这位储君是上天降下来让魏国更大的天命之人,简直是掏心挖肺地辅佐着他。

她从怀里掏一张纸:“这是闾毗让我带回来的、柔然旧臣中一直有异动的将领名字。据说联系他的是吴提的堂兄弟乞列归,此人在柔然西境试图复国,得到了北凉的支持。我现在就担心北凉的战局会被这些柔然人影响。”

允和贺穆兰都是内敛的人,相互打量了一番后互相拱了拱手,没多攀谈。

格端正不阿更在古弼之上,他曾是拓跋焘的舅舅平王杜超提上来的,长于律法,格严谨,对待职责毫不徇私,拓跋焘十分信任他,才让他负责指正拓跋晃的言行举止。

“你们少算了一个地方。”贺穆兰的声音平静地传来:“你们忘了平城北面的车作坊。那里现在在大量的炼铁、炼煤、制造兵,如果柔然人南下,也许会途径车人所在的猎场。现在必须要派人先去把炉和所有兵转移,否则白给柔然人得了一大批利。”

贺穆兰的话一,崔浩立刻“啊”了一声,脸沉重地:“确实如此,我们都把那忘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