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423章边关告急(2/6)

“什么?”

拓跋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句丽的国力,莫非是举国来援不成?

“三万大军隔开了乐平王和颍川王,看似危险,但句丽人派兵来绝非真的是仗义相救,句丽国力孱弱,恐怕是得了北燕许诺的什么好才会发表。”崔浩立刻向拓跋焘分析了起来。

诸位大臣之中,没有一个大臣的大局观比得上崔浩,古弼长于内政、治理地方,在军事上也通常听从崔浩的意见,更不用说拓跋焘了。

库莫提的七千鹰扬军征时从不离开主帅,就算他再怎么疏忽大意,七千人也不能说围就被围了,除非这支大军人数数倍于库莫提的军队。

“大军要立刻发,越快越好,如今已到秋凉,等秋天一过,北方冰天雪地,就不仅仅是粮草充足就可以作战的。乐安王有两万大军,加上颍川王留下的黑山军一万,就算攻城不下也能自保,可如果跑了北燕王和其世,这场仗就得不偿失,必须要尽快援救!”

“报!北燕王假意送世逃,引颍川王的击,半路遭遇句丽大军伏击,如今被困昌黎尹以北!”

没人注意他的失态,那信使到了门直奔殿中,一下扑到在大殿之上,声音沙哑地嘶吼着:

军鼓既响,所有人都要给信使提供方便,没有片刻,北门方向蹄声大作,一个背彩旗的信使竟骑着卤冲朝会所在的大殿,臭无比,显然一路上都是在上拉撒的,就为了快一把军情传到平城。

所以平城内外对应八个方向各有一锣一鼓,如果敌人侵则鸣金,如果军情急则擂鼓,军殿和平城内外据军情的传达方式而应对,如此已经有五十多年了。

“此事不可拖延,满朝文武应当立刻动作,一旦粮拖得太长…”

听到库莫提孤立无援,弟弟拓跋丕的军队被龙城的战事拖住,拓跋焘闻言后心都凉了一半,立刻移目望向崔浩和古弼。

“那依崔卿之见,如今应该派大军直奔龙城而非昌黎尹救人?”

这信使应当是一路直奔平城,而非在路上驿站里更换的军使,说起前方战报条理清晰。

这信使千里迢迢从龙城(辽宁省朝市)直奔平城,就是乐平王派来求援解库莫提之围的,如今他听到危险的不是库莫提倒是自家的主帅,差气没撑过去昏死在当场。

务。

崔浩和古弼位于大殿左右两侧的官员之首,互相对视了一,两人均是摇。他们后都有庞大的势力,有时候情报来的倒比拓跋焘还快些,他们也有默契,时而争斗时而合作,情报也经常换。

一旦军鼓响起,说明有十万急的军情通过军中渠了京中,拓跋焘一听鼓声是从北方和西方传来的,当场站了起来,奏本也不听了,直着腰间的长剑一动不动的望着殿门。

“龙城如今还被乐平王围着,一旦离开,龙城的文武百官和王族就会逃跑,无法分兵救援颍川王。颍川王的人了昌黎尹,据守城中,但敌军人数众多,恐怕维持不了多久,还请大可汗救援!”

崔浩的话还没说完,又有信使疾奔来到殿前。

“你说哪里的大军伏击?句丽?”

他的信也是急信,但并非战报,所以用了军鼓却不可驾

崔浩躬了躬

可如今两人脸上都是又惊又疑的神,显然是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的!

句丽和北燕只隔着一条辽,两国确实好,但几十年前,前燕太慕容元曾击败过句丽王,焚烧国都,句丽又被百济一直扰,国势大不如从前,已经很少派兵来惹事。

事朝中经历的也多了,见军使通报完,立刻有殿中的人送、送参汤,给他补给,以免他心神大之下骤然死在当场。

句丽人不善攻城,武备又差,没有攻城械很难攻下昌黎尹。而龙城被乐平王围住,句丽人得不到补给,必定不会在颍川王上浪费时间,应该会想办法和龙城里的北燕士兵内外夹击乐平王的队,一来得到补给,二来龙城才能得到许诺的好。”

如今崔浩这么一分析,拓跋焘顿时忧更重。

“所以,颍川王逃亡昌黎尹据守城中是对的,北燕和句丽人都消耗不起,只能望城兴叹。现在危险的反倒是乐平王的队,就怕他一直不撤,最终被里外夹击。一旦句丽人跑了乐平王,龙城之危一揭,颍川王就真的危险了。”

那信使其实已经困得睛都睁不开了,只能睁着通红的睛拼命:“来将是句丽大将葛卢和孟光,领了三万大军。乐平王和颍川王的大军原本已经围了龙城,结果龙城大门骤开,里面杀一支兵护着车驾逃跑,颍川王怕是北燕王送,所以率了军队追击,乐平王继续攻打龙城,就是这个时候了事。”

其余大臣也是一个个惊慌不已,还在昏睡的大臣们被鼓声一针顿时后背冷汗淋漓,因为鼓声一响还端坐的拓跋焘就站了起来,自然也就看到了打瞌睡的都是些什么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