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61章狡猾的陛xia(2/4)

此时的贺穆兰和古弼一样,也在征伐北燕和北凉的问题。袁放和拓跋焘的对话如同一场漂亮的“国策问”让贺穆兰和狄叶飞都受益匪浅。

古弼苦笑,他知“三长制”的变法不会那么早到来了。因为袁放的一席话,宗主督护制倒成了不那么危急的事情,反倒是民间官商假贷、商路不通、产贫瘠、人不够等问题摆在了最前面。

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他们三人都是真正征战多年的老将,皆是文武双全之人,自然知“从无败绩”这四个字其中蕴的是什么。

然而更让贺穆兰惊叹的,是崔浩那可怕的政治光。

还在她没有这里之时,崔浩就已经通过狄叶飞的隐隐明了以大魏目前的情况,本无法停止战争,所以一旦发生战争,国内就更不能,此时不是发动变法的最好时机。

他的预测和对北燕盐的判断如此准,他甚至不像走南闯北的袁放,可以从各地的商机中分析这些,只是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对各地势力的了如指掌就推断这个结果。

如今拓跋焘喜形于,连“贵人”这样的话都说来了,赫连定顿时心中满足,面上却装作毫不在意地表情哼

如此一来,只有另辟蹊径,通过增加国家收来解决国家的税收和官员的俸禄问题,减少对各地宗主的依赖,从而敢于冒着危险去动摇国本。

如果真是这样,那实在是拓跋焘最大的损失。

他才二十啊,一生之中可以打的仗还有多少!哪怕一个武将最鼎盛的作战时期是到四十岁,他也依然还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可以东征西讨!

还是真依他所说,他的和地位早已经成为了他的“阻碍”让他本无法抛开一切全心全意为拓跋焘谋划,而只能忠于“大局”?

赫连

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本,则会动摇各地的势力,这对于一个尚未安定、建国只有几十年的国家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打仗有时候靠的不但是士气、资、能力,更多的是那玄而又玄的“气运”有这么一个如今“气运”正盛,而且年纪又轻的将军在魏国,究竟又能创造多少的奇迹?

历朝历代,又有几个能称得上是“国士无双”?拓跋焘有幸得到了一位,却也只能得到大半分的他而已。

大魏何幸!

而贺穆兰似乎就是上天特意降下来的儿,每每战,天时、地利、人和统统占全,甚至运气好到让人嫉妒的地步!

经商、通过商业获得大量外国的财帛,确实是对国内影响最小的一获取财富的方式。

古弼叹了气:“陛下宽厚。”

只有打胜了仗、攻下了北凉和北燕,才能真正使内外通,货通达,而那时北方平定,才有商人敢安心经商,否则到打仗,谁敢踏足?

一旁的赫连定则是低沉于自己的华年即将逝去,他如今已经三十有余,在武将之中,已经算是“老将”了。

想到打仗,一时间,拓跋焘、赫连定和古弼都扭往贺穆兰看去,直看得贺穆兰手足无措。

所以袁放才说要想赚钱,先得钱。

一想到这个,古弼和拓跋焘甚至有激动的颤抖的冲动!

而贺穆兰一旁站着的狄叶飞,似乎是被今日在殿中的见闻惊呆了,一直没有从自己的思中脱离来。

有些不世的名将确实明,但即使再明的将军,也都有过几次或小或大的失败,这和个人的能力无关,纯粹是和天时、地利、人和有关。

钱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打仗。

老到拓跋焘也许不会轻易派他上战场,象征意义更大于征战作用的地步。

破败贫瘠的地方,若不是赫连定看可以用西秦板攻打北凉,又能与西境通商,又何必冒着极大的危险打下来作为晋的资本?

这样的一位“国士”为何不能尽心尽力为拓跋焘所用,非要牵扯到“佛之争”、“士族与皇权”之争,甚至于“鲜卑人与汉人”之争里去?

众人看向贺穆兰,是因为贺穆兰从征战以来,从无败绩!

“陛下日后记得这句话就好,也不枉我辛苦一场。”

拓跋焘和古弼一齐看向贺穆兰,这位年轻的帝王立刻豪气万千地大笑:“有此名臣良将,上下一心,我何愁天下不平,国家不定?先有木兰这样天生的勇士辅佐,又有你袁放这样堪称‘名士’的经纬之才现,哪怕我这帝位坐的如履薄冰,可这岂不是上天对我最好的奖赏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