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59章我曾来过(2/4)

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就是以崔浩为首的中年官员和木兰一般的青年将领为主。老成谋国、拳怕少壮,放之四海皆准。

早前还有里的消息,说是拓跋焘巡查时,都是先在贺穆兰家停留,由贺穆兰保护着才微服巡的。

再多的揣测都没有亲目睹来的直接,有些大臣甚至在心中盘算着是不是也要加“门若市”的成员中去,毕竟家中虽没有女儿的,也大多有侄女、孙女什么的,都是不五服的亲戚,说起来也都是一家人不是?

可当她静下心来的时候,顿时明白了说话的是谁,几乎是惊骇地猛地扭过了脖,侧着脸看着说话的人。

李顺是不久后使北凉的主使,他家三代显达,他自己通匈语、卢胡语、鲜卑话和汉话,又是赵郡李氏,曾经使过好几次北凉,但本并不是什么朝廷要员,所以这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实在是让人诧异。

拓跋焘当然知是谁来了,随手指了一下殿上一个位置,让素和君带着贺穆兰和狄叶飞在那里站就好。

(翻译:朝中并没有俸禄,却从未发生过官员被饿死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每次到了收税的时候,百姓不起赋税,又不愿坐牢,就有官员作保着百姓先向富‘贷款’,然后得利息,官府和富商皆有收。刺史理百姓,最重就是赋税,因此到了每年征收赋税的时候,都是照这方式收齐赋税,赋税绝不会少。百姓借了这样的‘利贷’,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就可以翻到十倍以上的利,这暴利由官商行利分成,因此造成农贫困,饥寒迫,而富裕的人家越来越富裕。人人都说邬主和国家抢夺人,将百姓变为荫,却不知籍的百姓过的有多苦,简直是无法言喻,投奔到邬主的门下,而邬主留下护庇,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更让人诧异的是,如今这么多人居然齐齐围在殿上,认真听着一个年轻人的描述,甚至不愿意分神看一下是谁来了。

闻言,袁放笑的讽刺。

可以看得他笃定背着“造反”之名的自己下场绝对不好,所以对整个世

这已经不仅仅是“荣”这么简单了。朝中一老臣有许多都过了五十岁,在这个五十岁几乎已经了棺材的年代,老一批里陆续告老还乡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罗结一样到一百多岁。

“…朝中并无俸禄,然从未有过官员饿死之事,为何?概因每到收税之时,往往民假贷,商贾取利而分之。刺史牧民,为万里之表。自顷每因发调,民假贷,大商富贾,要时礼,旬日之间,增赢十倍。上下通同,分以屋。故编之家,困于冻馁;豪富之门,日有兼积。人是邬主抢掠人,却不知编之苦,苦不堪言,邬主不过只是顺势而为。”

居然是因为“假贷”!

除了已经穿整齐就等着上朝的拓跋焘以外,殿中还有古弼、赫连定、以及贺穆兰曾经有过几面之缘的平棘公李顺等人。

国库张的时候,赏赐自然是没有,但这几年年年大胜,加之每年各州府地方收税都收的特别好,国库丰盈,所以赏赐也多。

但无论是古弼还是拓跋焘,都不知这税是这么收上来的!

因为他们殿时,只看到那个年轻人的背影,大殿空旷说话之声又有失真,所以刚开始贺穆兰几乎没认这个年轻人是谁。

大臣,更多的官员在意的则是贺穆兰能够迅速得到接见和拓跋焘为他提早开了门这两件事。

贺穆兰被素和君引着殿的时候,没料想到殿中还有其他人。

古弼掌国家的税收收,朝中虽没有俸禄,但每逢年节、大胜的时候,国家都要对各级官员行赏赐,和俸禄也差不多。

李顺和崔浩有姻亲关系,是以狄叶飞来时,他对着狄叶飞微微颔首,算是对他示好。狄叶飞自然也不敢怠慢,和他隔着众人躬了躬

古弼第一个脸不好看,直接问袁放:“你说民间赋税全靠如此收取,那为何没有百姓上告官府?自陛下登基以来,还未曾有过关于假贷的诉讼!”

那不是别人,正是因罪被压京中的袁家现任家主,袁放。

***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