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三章十三大唐之蝙蝠记僧救秦王(3/3)

理由只有一条,那就是李世民在攻克长安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决定性的关键作用。那么,是不是建成的功劳就一定是第一位的呢?虽然不能这样说,但李建成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一点应该是无疑的吧。

三是平定刘黑闼残部发挥了政治政治才华。

李建成既然有军事才干,那么为什么在武德年间几乎没有再出征呢?在我看来,原因有二。一是一国之储君不宜带兵,这是常理。如果说别的反王是什么人都上,甚至还御驾亲征了呢,李建成为什么就不能带兵出征了呢?这不难理解。李氏出身于关陇贵族,对于宗法观念的看重程度是其他反王所不能相比的。另外,李渊不仅只有建成一个儿子呀,他还有一个如此能征善战的二儿子,在父子兄弟还和睦的时候,他没有理由要派太子亲涉险境呀。因此。李建成在武德年间的不出征并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呀。

至于李建成与李世民在军事才华上的比较,对于李建成而言是失之公允的。作为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他的功绩是无法传之于后世的。因此这不是放在同一基准上的比较。当然,说建成有军事才干并不是贬低李世民。他们二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不能说,认为建成有才干就是贬低李世民,而称赞李世民的军事才华也不应该通过贬低李建成来实现。只能说这二者之间不能作为相互验证。

虽然史书皆记载刘黑闼经过世民的打击,再次复出声势已经大不如前。可是这些经过粉饰修改的历史,常常是前后矛盾的。试想,如果刘真的已经元气大损“破亡之余,众不盈万。”如此不堪一击的话,在刘第二次起兵围攻山东时,怎么瀛州刺史马匡武竟城陷被杀;贝州刺史许善护“全军皆没”;拥有三万精兵的河北道行军总管淮阳壮王李道玄“军败,为黑闼所杀”;能征惯战的副將史万宝“勒兵將战,士卒皆无斗志,军遂大溃,万宝逃归”;握有重兵的洺州总管庐江王李瑗“弃城西走”;沧州刺史程大买“为黑闼所迫,弃城走”;领军大將军,并州总管齐王元吉“畏黑闼兵强,不敢进”…?这一系列的事实,说明刘第二次起兵,声势非但不减,反而较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世民的第一次平定,苦战数月,行军总管郯勇公罗士信付战死,出了极大代价,方才得胜。可是他又在当地采取斑压政策“其魁党皆悬名处死,妻子系虏。”结果没多久,刘黑闼又再卷土重来。这次建成带兵前往镇压,采取了和世民完全不同的作战方针,利用当地百姓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心理,在屡败低军的同时,对叛军采取“获俘皆抚遣之”的怀柔政策,让俘虏们回去宣传“褫而甲还乡里,若妻子获者,既已释。”从来使“百姓欣悦”一举分化瓦解敌军。前后仅用两个月。

从此也可以看出,世民建成兄弟的才干很可能在伯仲之间,性格上的区别,才是他们决定性的不同。世民刚烈张扬,建成则显得更加仁德文弱。正是这种不同,分化了他们兄弟,造就了日后的悲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