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卷二百六十五轻薄一(5/7)

要因罪杀他的时候,李季重等却在一次宴会上喝得大醉,杜审言的儿子杜并当时才十三岁,便在怀中藏着刀去刺杀他,李季重被刺中而死,杜并也被左右所杀。

杜甫

杜甫,杜审言的孙子。少年时家贫不能维持生计,客游于吴越齐赵各地,曾去考进士但未中举。天宝年间,他向皇帝献赋三篇,皇帝对他的作品很惊奇,便让他到集贤院等待诏命。他曾多次献上自己的赋、颂,并寄言自述道:自先辈杜恕、杜预以来,十一代人都是遵奉儒教守职分的。到杜审言时以文章而著称。我凭借着祖辈的遗业,从七岁开始写诗文,将近四十年了,然而一直是衣不遮体,经常寄食于他人。私下里常想,不定哪天会在流狼中死于沟壑之中,承蒙天子对我的同情和怜爱。假如能让我从事先辈的事业,那么我的著作,虽然不能充分地宣扬六经,以至达到含蕴深刻、婉转曲折,敏锐地反映时事那样的程度,但是像杨雄、枚皋那样的水平还是有希望赶得上的。有这样的臣子,皇上还忍心抛弃了他吗?安禄山叛乱,皇帝到了蜀地,杜甫也因避乱去了三川。到严武作了剑南节度使后,便随他而去并做了他的幕僚。严武因与杜甫有世交,因而对待杜甫非常好,亲自去他家看望过。杜甫去见严武,有时连头巾都不戴。杜甫的性情狭小急躁而狂傲放荡,有一次曾喝醉酒登上严武的案几,瞪起双目喊道: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个性情暴烈的人,外表好像没什么抵触的,然而内心却很怨恨他。杜甫好高谈阔论天下大事,水平很高而不切实际。他曾多次饱尝过敌寇的战乱,一直坚守节操而没有任何污点。他在诗歌创作中,从来没有忘记君主的恩情。人们都很怜惜他的忠贞。

工部员外郎杜甫在蜀地时,曾喝醉酒登上严武的案几,厉声问严武道:你是不是严挺之的儿子?严武色变,杜甫又说道:我乃是杜审言的儿子!严武才有些消怒。

陈通方

陈通方考中了正元进士,他是与王播同一年及第的,王播当时已五十六岁,而陈通方还很年轻。在复试时,陈通方拍着王播的后背说:王老奉赠一第。意思是说王播的年龄和学问已经到了日暮途穷的地步,才考中并授官。王播对他怀恨在心。后来陈通方遇上家难而归去,处境万般艰苦,而这期间王播连登三科,官已升至郎中,并兼任盐铁使。陈通方穷困憔悴来请求帮助,王播不愿帮他的忙。此时李虚中为节度副使,陈通方便写诗给他表达提携之意,诗中写道:应念路傍憔悴翼,昔年乔木幸同迁。王播不得已,举荐他当了江南院官。

陈通方,闽县人。贞元十年登进士第,榜上排名在顾少连之后。当时选拔人才是大开公平之道,广招有独特才能的俊杰。陈通方当时只有二十五岁,在登第的进士中名列第四位。因他年少名高,便很轻薄自负。他与王播是同年考中的,王播当时已五十六岁,通方很看不起王播,觉得他不会成什么气候。后来,在复试时他拍着王播的后背戏弄道:王老王老,再白送你一榜吧。意思是说他年龄很大才能快尽了,可道路还很远,直到这时才登第登科。王播说:我可以应你三篇文章比一比。陈通方道:王老能写一篇就很不错了,怎可让你再写呢?王播把这些话都记在心里。陈通方不久遇上老人丧事而回家,此后王播却一直铨选中试,官位渐渐显达。陈通方后来为求人做官来到关中时,王播已升任侍郎兼盐铁使。陈通方穷苦而孤独,他并不知王播平素已记恨他的话,便投到王播门上请求给予援助。他们同一年考中进士的李虚中此时也当上节度副使,陈通方也有诗与他唱和,诗中有求他提拔之意:应念路傍憔悴翼,昔年乔木幸同迁。王播不得已,安排他去当江南院官。陈通方去上任还未走到衙署,又让他改任浙东院官,可是仅仅行了一半路程,又改任南陵院官。如此往返多次,一天比一天困厄,难以前进,于是退回家中反省自己的过失。后来他对外甥和侄子们说:我不过是偶尔的戏谑,不料王播竟然深深地怀恨在心。人们讲话,怎能够完全合意呢?不久王播试官期满授予实官,地位礼分就相差悬殊了。想要去道歉都找不到地方。后来陈通方在怅然想望中病逝。

李贺

李贺,唐宗室的后裔。七岁时,元和中期,便以诗歌而著名。韩愈、皇甫湜看到他的作品都感到很惊奇。他们说:假如是古人,我们不能去结识;如是今人,岂有不去结识的道理。于是两人并马到李贺家去相见,尚未成年的李贺束着两个发角穿着用荷叶编的衣裳迎出来。二公要当场让他写一篇,李贺欣然接受,拿起木简(古时用此物来写字)挥笔蘸墨,傍若无人,题目为《高轩过》,二公大为惊讶。他们把马连起嚼子,三人并骑而回。元稹是以明经中第的,他很希望与李贺结交。当李贺见到元稹递来的名帖时说道:一个考中明经科的人,有什么事来见我李贺!元稹惭愧而去。不久元稹便在由皇帝下诏举行的制科应试中登第,官授礼部郎中。后来当李贺应试时,元稹便说李贺父亲的名字晋与进士的进音同相讳,因而儿子不能中举为进士,当时其他人也顺从此话而一起排挤他,因此李贺竟然没有被录取。按:唐代的李公藩曾缀集过李贺的诗歌,想把他的诗编辑成卷而未成。他知道李贺有一个表兄,过去曾抄录过李贺的作品,于是召见了他,托付他帮助搜集失散的作品。那个人答应后说道:我全部抄录了李贺的诗歌,但是涂改的地方太多,希望能把你所收集到的拿给我看看,以便以此来订正。李公藩大喜,全都拿给了他。可是整整一年也未见到那人送个脚印。于是又把他叫来追问,那个人道:我与李贺是表兄弟,从小便在一起。可是我很恨他太傲慢,常常想报复他。如今正巧得到你所收藏的作品,连同我原有的,全部投进了河堤里。李公藩大怒,将他喝斥出去。唐朝元和中期。有位进士李贺很擅长写诗,韩愈对他十分赏识器重,经常在士大夫中间传扬他的名誉,由此使他的声誉越来越光耀盛大。当时元稹还很年轻,应试明经科考中了第一名。元稹也钻研诗歌创作,常想与李贺交结,有一天元稹带着礼物去拜访李贺,李贺看过名帖后竟不准他进来。仆人对元稹说:一个考中明经科的人,有什么事来见李贺啊?元稹没有再向他致以情意,羞愧愤恨而归。后来元稹从左拾遗的位置上再应试制策而登科,位居要害之地,当了礼部郎中。当李贺要参加应试的时候,元稹说李贺的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相讳,不能参加应试,李贺也曾因为轻浮刻薄而被其他人所排斥,因而造成他一生不得志。韩愈爱惜他的才学,曾写《讳辩》为他明辩,然而终究不能登第。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