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解头称为三头。
试杂文
武则天垂拱元年,吴道古等二十七人中进士。发榜后,武则天批示说,大体上看了他们的策,没怎么说明白。若根据要求,考中的只有一个人。通融一下,让他们都算中了吧。调露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恩奏请,增加帖经和杂文的考试。这几种通过了再参加策的考试。不久,由于武则天攫取了唐政权,又恢复老样子。到神龙二年才颁行三场试的制度。所以考试中才增加了诗、赋的题目。
内出题
开成中期,高谐做主考官。由宫内传出题目《霓裳羽衣曲》,要求以赋为文体。在太学里设置诗的课程。这是进士考试增加诗、赋科目的开始。
放杂文榜
常兖在礼部任官,批阅杂文试卷后说,想在文章上超越他人,绝对要锐意向前。登庸意为拜相这里系借用)虽然点灯耗油,写出文章又感到不满足。他阅卷能通过的,常常不超过一百人。做过祭酒(国子监长官)的鲍防后来也任礼部官,在帖经上要求非常严格。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常杂、鲍帖。意思是说,常兖对于杂文的要求,鲍防对于帖的要求,极严格。
放榜
贞观初年,放榜的日子,唐太宗暗中到端门去。看到进士们从榜下接连不断地走出来,非常高兴。对随行人员说,天下的人才,都被我吸引来了。进士榜,要粘四张黄纸。其字淡墨书写。考试的地方,用大毛笔,书写礼部贡院四个字。有人说是唐太宗的亲笔。又说如鬼神的字样。考进士的惯例,要经过礼部的考试和皇帝个别的面试,在南院放榜。贴榜的地方是南院的东墙。是特筑的墙,高一丈多,上面有檐,四周是空地。天尚未明,即从北院捧着榜,到南院去贴。元和六年被国子监的学子们从东面踏破了棘篱墙,把贴榜文的墙也给拥倒了。所以,后来先由礼部贴一个副榜,晚一点再张贴正式的榜文。
又 放榜
郑薰做主考,放榜的那天,舍人(官名)毕諴登门道谢。肖倣做主考,放榜那天,没有什么穿官服的人到他家里去。当时的人笑话郑薰。
五老榜
天复元年,杜德祥主持科选的事。选中了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当时皇帝刚刚平定内乱,听说开科取士,非常高兴。下诏从进士中挑孤老贫穷的人报告他,由他亲自任官。所以杜德祥就拿这五个人来敷衍,都授了校正的官。书授官理由说,我感念你们中选之际,正是我拨乱反正之年,应给予你们格外的恩惠和殊荣。曹松是舒州人,读贾谊、司马相如的文章,拿来应付,做几首诗,并没什么真才实学。当时传言曹松说事答话的样子象捧献羊腿似的。王希羽是歙州人,诗词、琴棋有较高的造诣。曹松、王希羽都是七十多岁的老头子。刘象是京都人,柯崇、郑希颜是福建人,都是以诗考取的,也都六十多岁。所以称这一榜为五老榜。
谢恩